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pril 20, 2012

我們作主了嗎


 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選舉氣氛遠較上屆冷清;不過,在仍沒有普選國家元首的地方,羡慕與讚美之聲相信會逐漸熱鬧起來。這種場外熱場內冷的現象,部分應歸功於美國致力對外推銷普選,將形式幻化成為主體;以為選舉便是民主,甚至是終極民主的表現。將「選舉」當作為「民主」不單是誤導,並且具強烈破壞性,讓人們失去追求真正民主的意識。

  按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直接解釋,「作主」的最高層次表現莫過於連國家元首也是經由人民自由選擇產生。「選舉」是讓人民行使選擇權的具體表現,但在現實操作中,人民有選擇嗎?

  一些簡單的數據便可以說明選舉與民主的真相。根據蓋洛普民調公司的統計數據,於2010年,美國選民中31% 是民主黨,29%是共和黨, 38%是獨立無黨派 人士,其餘2%是各少數黨。結合今屆美國總統大選的實況,可以這樣解讀以上數據。因為民主黨沒有人挑戰奧巴馬,所以31%的民主黨選民沒有機會在初選中行使選擇權。共和黨有好幾位候選人,雖然他們都沒法刺激起選民的熱情,但總算是有某程度的選擇。至於佔比例比最多的無黨派人士,只有個別州准許他們參加初選;並且由於他們不是註冊黨派,沒有推舉候選人的機制,基本上他們只能接受兩黨派出來的候選人。所以,高達69%的選民其實是沒有選擇的。

  以美國目前的政治體制,普通選民並沒有實質的選擇權。因為真正的選擇應是原發的,倘若只能從某些勢力集團選定的候選人中選擇其一,是假選。所謂原發選舉是選民有直接的提名權和被選權,中國自1998年便推行的村委會直選相對離真實選舉更近。因為村委選舉沒有提名規定,原則上每一個村民都有被選的機會。可是,海選沒可能是作為選舉議員、市長、州長或總統的方法,因為現實中沒法操作。

  美國的選舉都是先由利益集團與有意參選者先行協商,準候選人會以利集團的反應來考慮參選與否。因此,包括財團、政黨機器和工會等利益集團在選舉制度中佔有不成比例的影響力,是他們先選了,才再由選民投票。職位越小的選舉越接近民主,職位越高相比民主成份便越低。所謂「選民手中有神聖一票」,用中式話語解讀──只是維穩手段的一種罷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