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November 05, 2011

如何伸張廿一世紀中國話語權 (之八)

 「中國模式」底線不容有失

總括而言,以長期目標審之,話語權的提升需要有歷史過程;西方各國強勢了百多年,其強勢乃至話語權之緊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逆轉。雖然中國因素為海外華文媒體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但華文媒體話語權的提振,不一定與中國改革開放完全同步。畢竟刻下改革開放帶來的民族復興仍只見於經濟及科研層面,人民素質的全面提升需要過程及時間,快不來;一如有科技與有科學精神可以不是同一回事。當中國經濟堅實穩定增長、人均素質提升、教育更趨普及、綜合國力扶搖直上……,屆時世界自然會主動尋找、瞭解來自中國的聲音。

如以短期目標審之,不管是海外還是海內,華文媒體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時下流行一種說法:「過去中國與國際社會隔絕,自我封閉。改革開放走向現代化,最終目的就是加入國際社會。因此,中國一切政策及其導向都應世界接軌為目的,中國要以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普世價值)發聲。」

依上述越來越受中國識界、甚至政界推崇的論調,中國便不必講究話語權了。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後來者」加入以「普世價值」建構的國際社會,只有配合和跟隨角色,不必另起爐灶、另闢蹊徑找「獨立的聲音」,也即是自己的話語權。
  英國學者Martin Jacques 在《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內提到,所謂中國崛起其實是文化中國的復興,中國的現代化並不等於西化,未來的世界將按中國的模式而調整。新中國的歷任領導人都堅守主權獨立、自主自決的原則,就算是改革開放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要強調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政府剛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新政策,正切合現階段的需要。沒有中國模式便沒有話語權,便沒有另一種論述系統,也因而「中國模式之存在」是不容有失的底線。可惜,挑戰此底線的不單是西方國家,還有一批崇拜西方的中國知識份子和網民。
「與世界接軌」可能是個虛妄的議題。於新聞工作方面,新聞專業操守標準化,與借新聞報道提倡單一價值理念是兩回事。例如對中東之春的報導,華文媒體可以尋找西歐國家以外的角度,並用功地查找真相、敢於在新聞報導上不「被統一」。上文談及的半島新聞集團因為被滲透,即使成功開設英文頻道,也不見得足以「為阿拉伯成功爭取話語權」;反之,是有被人家「同化」之嫌,以西方「普世價值」的視物角度來報導新聞,甚至轉內銷予阿拉伯世界。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或跟擁有雙語頻道的《半島》有關。於是短期目標而言,在內地媒體雙語化及向海外拓展之餘,必須認清「中文媒體」這四個字的深層意義。

結 語
最後,無論是長期抑或短期,中國也不可能用「美國之音」的舊路來爭取所謂的國際話語權,最要緊是不見得這能起多大的作用。而話語權的體現,也難只仰賴官方或民營傳媒機構去完成任務。中國今天自覺沒有話語權──這種自覺值得被喚醒──因為中國客觀上綜合國力仍遠不如美國。要在國際間取得中國應佔的份額,在大前提上,中國人要敢於接受「跟美國不同」、以及正面競爭此事實,不能再夢想什麼與世界接軌。

在強弱勢未扭轉的今天,「與世界接軌」這種議題可以很弔詭;被「接」走的,會是經濟、文化、乃至綜合國力仍處於下風的一方。也別奢望幾塊廣告版便能扭轉中國的形象。因為今天中國面臨的、表面上是形象問題,歸根究柢是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定位在實實在在地成長,人口龐大加起來的力量令部份國家驟感鋒芒刺眼。
  觀近年好些中國新派知識份子的言論,發現他們以為中國的前途繫於與美國接軌;在於擁抱含混不清的普世價值;甚或以為只要實施在西方已日漸暴露弊端的黨派政治,便一筆過簡易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這類對形勢、處境的「誤讀」,正中美國下懷。美國努力否定中國模式,「重返亞洲」動員亞洲各國干涉中國主權,無非是要中國服從於美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
中國為爭取話語權而需要做的,是令「中國模式」在各層面(尤其是日常生活層面)、各領域好好成長。話語權就是定義權,中國要在政治體制、金融經貿、國防外交以至文化道德價值觀等方面都力爭中國的論述系統。假如連中國模式也建立不起來,就更不用提中國話語權了。

(全文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