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November 01, 2011

如何伸張廿一世紀中國話語權 (五)

中國和平崛起為何惹眾慮

  客觀而論,中國並不如一些中東國家般刻意挑釁美國的霸主地位,從列根至克林頓,中國的改革開放仍只屬起步階段,仍需發展國際貿易,千方百計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個西方國家俱樂部,當時最熱門的議題是「中國如何與世界接軌」。作為發展中國家,與世界接軌的想法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最先指的是國際貿易,後來延伸至相關財務、司法等領域,甚至有提出全面接軌之說,要接軌的包括政治體制和文化。

  當貧窮的中國還是世界工廠時,美國正在向網絡和金融產業猛進,在國際經濟層面上可謂各取所需,沒有太大的直接矛盾。而美國民間和輿論界的中國威脅論,也僅僅是投訴中國的廉價貨品搶走了美國低端勞工的工作機會。可是,也許誰也沒想到中國的綜合國力以驚人的速度全方位增長。卡特和列根看到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老布殊和克林頓見到一個掙扎長成、可作為合作伙伴的中國;小布殊則開始感受中國的潛在競爭力。美中南海軍機相撞,美國態度強硬,只因九一一而無暇兼顧中國。而真正嚴肅部署應對中國威脅的是奧巴馬,站在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立場,奧巴馬並沒有錯。

  奧巴馬出任聯邦參議員時便提出成立關注中國問題小組,不論到大學演講或是競選運動,「抗衡中國」不斷出現在他的講稿裡。雖然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和平崛起,無意稱霸世界,但於美國來說,沒可能不提防喪失話語權的威脅。

  美國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一個對美國毫無敵意的中國,只要循現軌跡平穩發展下去,美中利益矛盾只會不斷擴大。中國不是中東,美國不能以武力和經濟制裁來控制;更不是已經長期受美半支配的歐洲。擁有十三億人口和五千年獨特文化的中國,竟然以非西方(非美國化)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成功地走向小康,並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最龐大的中產階級、數量最多的高校畢業生;而且無論在國防工業、太空探索、應用科技等範疇都步步緊隨美國之後,於美國而言,會有壓逼感。因為,中國「強勢」地進入了向來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所以,奧巴馬才會一再聲稱,美國是不會受做世界第二的。

經金融海嘯一役,美國焦頭爛額,而中國卻成為全球最後一片綠洲,此時此刻美國經濟仍未見真正復蘇,中國卻要爭取國際話語權,易地而處,便可想像美國將如何應對。有一種講法認為美國包容性強,是真心的接受中國崛起,所謂圍堵中國的說法根本不成立。持這種看法的人士大概不明白,只能做老大是美國文化的重要一環。美國即世界,美國的標準即世界標準,美國價值即世界價值。自1903年以來,世界棒球系列賽(World Series)的冠軍隊都是美國球隊。原因?因為所有參賽隊伍都來自美國,所謂世界賽本來就是美國的國內聯賽。

中國要爭取話語權,要在國際組織上得到合乎中國份量的權益,並在國際事務上伸張自己的觀點,這不單衝擊了美國的既得利益,更正面衝擊到美國的自我形象。過去中國說求同存異,有分歧但仍可和平共處。可是這並不是美國的哲學,完全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和自我形象。美國自二次大戰以還,從未需要與另一國家平起平坐。今日美國的狀態與當年的滿清十分相似,都以天朝自居,自視為天下的中心。

奧巴馬也好或他的下任也好,對中國國力的壯大絕不會視若無睹。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站在胡錦濤身邊的奧巴馬說,新興國家的冒起全賴美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今年夏天在英國國會演說時,奧巴馬又重彈此調,重申美國今後仍是世界領袖。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太陽能公司倒閉了,奧巴馬還堅持資助政策,明言是因為不能敗給中國光伏業。國務卿希拉莉到非洲訪問時說:不論過去、現在或將來都不會有所謂「中國模式」。從美國領導人的言談不難看出,他們對中國提防和顧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