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February 02, 2010

電影戰

電影戰

  《阿凡達》和《孔子》是在中國目前競爭最激熱的電影,儼如戰國爭霸一樣,但角力較勁的戰場,不是票房而是思想文化。

  荷里活製作主宰全球電影發展數十年,美產電影成為了娛樂的主流、電影的「優劣標準」;更重要的是隨著荷里活電影而來的美國價值觀,在娛樂的掩護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世界。電影可以是純娛樂,但由於它也是一個故事,因而必然會附帶著編劇或導演的價值觀。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電影業並不發達,國產及從一些東歐國家輸入的電影,不論在數量和題材方面都極之有限。與荷里活電影一樣,這些電影都有附加的意識宣傳傳作用,但在中國卻擺明的在藉著電影作宣傳教育,而荷里活電影卻是掛上商業娛樂的旗幟。兩者相比,美產電影成功得多了,既輸出思想,又賺回美金。自中國開放電影市場後,觀眾對外國片的渴求也日漸上升,亦同時開放了中國社會接受荷里活意識形態的衝擊。

  《阿凡達》在中國大熱,北京有拒拆遷戶便掛上以阿凡達為題的抗爭橫額,可見其深入民心程度。而同樣花了鉅資拍攝的國產電影《孔子》在《阿凡達》之後上映。筆者看了電影《孔子》,看之前其實並未著注到什麼反《孔子》運動,對於由周潤發演孔子也沒有太大期待,看過一篇短評說片中的孔子成為軍事家又談情,心想這也許只不過是一部商業片而已。在期望極低及帶有幾分成見之下看了該片,第一道反應是驚訝。想不到該片如斯認真地尊重歷史和聖人,沒有添加現代的政治色彩,在製作和劇本方面,都是近年國產片中的難得的佳作。

  及後發現網絡及一些媒體上對《孔子》的濫轟亂炸,便明白原來打的是一場文化戰。反電影《孔子》者其實大多是衝著中國政府而反的,根本不理會電影的內容。據說因由是傳出部份播放2D《阿凡達》的院線要空出檔期予《孔子》,一股反《孔子》潮便在網上吹起。這股反《孔子》潮背景成因是複雜的,並不單一,但其中的一處共通是標榜自由主義──荷里活片便象徵著自由。

中國政府近年來致力提倡傳統文化和道德哲學,欲彌補文革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催殘,希望在經濟成長的同時,亦顧及文化內涵的復興。只是在已經開放的社會,經歷過不少政治運動批判的孔子,又有了新對手,就是伴隨著荷里活電影而來的西方個人自由主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