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ugust 29, 2014

無知害事


  文憑試成績平平,僅得公開大學錄取的香港知名政治運動小將,還未正式升讀大學,便組織大學和中學串連罷課。另一名大學聯合學生會的負責人則說香港正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有必要發動各大學聯合大罷課。這兩名年青人讓我聯想起台北太陽花學運領袖在警察鎮壓後哭著說什麼「血流成河」,而事實只是有個別學生在與清場警員推撞間掛了彩,離所謂「血流成河」遠著呢。由是觀之,今天這些被媒體和政客吹捧到街頭政治最前線的年青人,彷彿都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雖然他們的行為對社會構成實實在在影響,但其行為的理據和邏輯思維卻又是如此的虛幻。

  上述政治青年人的表現並不是什麼特例,更準確是年青人普遍特質。我們都經歷過年青階段,激情有餘,智慧和知識卻跟不上。於是很容易全情投入某某運動或某某主義或信仰;敢於激動,但往往經不起時間和理性的考驗。香港反對派的佔中運動目前看來勢頭不怎麼樣,反而學生發起的罷課可能力量更大,這也是為何佔中發起人和泛民一直為這些政治少年提供舞台之故。


  人大常委會周日便會落實香港特首普選規定,屆時反對派必然有所行動,對社會影響會有多大難以預料。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說中國對香港可能出現的狀況已經有充份的心理準備,言下之意是不論反對派有多大動靜,中央都已有應對備案。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更說,中央將以「懷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處理佔中。就如鄧小平當年說的,要來的風波總會來,這是國內和國外政治環境的使然。祝願香港平平安安!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曠世普選


  中國人大常委會即將就香港二零一七年特首普選的細則作出規定,中央的立場超明確,人大常委會員官重申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的管治權;泛民主派的佔中和罷課聲浪逐步升高,建制派跟隨中央的態度也變得比以前更硬朗。無論最終香港立法會是否通過一七年普選,香港特別行區的選舉制度都是舉世無雙的,但關鍵不是如傳媒所說的「真與假」普選之分,而是外籍人士竟然可以選舉中國地方政府官員。

  泛民主派及其媒體好用「真與假普選」的說法,這無非是搶佔道德高地的宣傳技倆。「真與假」是一套很簡單的概念,易懂但難明。什麼才算是真,是否我說自己是真的,對方就必定是假的呢?普選就是一人一票,美國總統選舉是真普選嗎?如果按泛民所說必須要有公民提名候選人才是真貨,那美國總統只能算是不折不扣的山寨貨了吧。因為美國可以一人一票,但對於誰是候選人,並沒有公民提名這選項。

  所以,真假之爭根本沒有意義,只要看看香港議會和特首的選舉制度,便不能否認它是全世界最不可思議,最開放的政治選舉。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地方議會和行政首長均是中國政治體制的一部份,而議會成員和首長的產生,卻竟然容許非中國國籍的人士可以參與投票,這樣的選舉制度,是沒有一個西方民主國家能接受的。中國政府視特首普選是國家安全問題,完全有道理。


  由宣誓效忠別的國家的選民,選舉出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官員,於常理不合。如果香港選舉制度要實施什麼國際標準,首先要做的便是修改選舉法,只限擁有中國國籍的香港永久居民才有投票權。

Tuesday, August 26, 2014

都是美國人


  繼日前一名美國記者被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斬首殺害後,昨日白宮官員證實又有一名美國人的死與伊斯蘭國有關,分別是這名死者是替伊斯蘭國作戰的一名南加州非裔美國人,三十三歲的道格拉斯麥可恩。

  同是美國人,卻在伊斯蘭國的「聖戰」中處於截然不同的位置,遇害記者是無辜的戰爭犧牲品,麥可恩卻是千里迢迢輾轉經歐洲到敘利亞加入伊斯蘭國武裝。記者之死令美國人震驚和憤怒,而麥可恩之死,帶來不一樣的震驚和憤怒之外,還多了一種難以說清的尷尬。美國是「民主」出口大國,雖然過去也曾出現過美籍塔利班,也有過發動重大國內恐襲的本土恐怖分子,但塔利班在美國政府標準下並不算是恐怖組織,而本土恐怖分子幹的屬內政範疇。對比伊斯蘭國目前出現為數不少的美歐籍同黨,西方世界極難以面對,更多是選擇不面對。

  歐美出現叛徒加入反西方的回教極端組織,至今仍被視作為罕有的個案看待,以絕對數目來說,也的確是極少數。不過,這些背叛西方主流價值觀的外籍武裝分子的出現,反映了正邪之別也許並不如歐美政府所說的那麼一清兩楚。據美國官員估計,在伊斯蘭國武裝內的美籍人可能多達一百名,假若他們以公民身分回到美國發動襲擊,將構成高度威脅。


  戰後一帆風順數十年,美國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都極度不習慣反思,當展示在眼前的世界並不如自己想像中之時,本能反應總是認為外面世界出錯了,絕少會想到自身需要調整嗎?美國若認真的要再領導世界一百年,便更應做好知己知彼的功夫。

Friday, August 22, 2014

雜亂無章


   從目前媒體和政府官員披露的信息看來,美國很快便要出手清剿伊斯蘭國(ISIS)武裝分子了,而且很可能會與敘利亞政府有某種程度的合作,輕者或是開放領空讓美軍機入境空襲伊斯蘭國武裝,重者可能協同作戰計劃。雖然美敘合作剿匪仍只在傳聞階段,但有此消息傳出本身已經夠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奧巴馬曾信誓旦旦的聲稱要令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下台,又說阿薩德政權已經沒有合法性,白宮於是資助反敘民間武裝,直接介入了敘利亞內戰。如今卻因為ISIS,美敘又竟然出現合作的可能。並不是質疑美聯敘減ISIS的策略,只是這反映了美國的中東政策一團糟及缺乏遠見。

  事實說明,奧巴馬在外交事務上表現極其惡劣。「反戰撤軍」是其競選口號,但甫上台奧巴馬便向阿富汗增兵;而在伊拉克和及後於阿富汗撤軍,均沒有完整的善後部署,只能說是草草收場,為當地和美國留下一個大爛攤子。對利比亞、敘利亞以至伊朗,奧巴馬政府經常出現反覆,一點不似曾經過深謀遠慮。

  繼續領導世界是每一位美國總統的「天職」,只可惜當選者不一定能有此材能,不幸近年更是庸材輩出。早前奧巴馬對於中國卅多年來的穩定發展大發醋意,說是中國於國際事務上沒有貢獻,搭了美國的便車;而美國則要為維護世界疲於奔命。奧巴馬怨中國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言談中流露出來對承擔世界責任的倦意,確實令人擔憂。這些年間白宮在國際事務上章法大亂,其惡劣影響誤己誤人。


Tuesday, August 19, 2014

八一七


  八一七於香港回歸後的政治發展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當天的反佔中大遊行,向公眾展示了真實的香港,就如特首梁振英說的,香港並不單單屬於少數經常發聲的人。自回歸以來,在傳媒大力的單面報道下,彷彿香港只存在反中反政府的聲音,八一七遊行有如一面鏡,照出了香港政治圈和傳媒的種種怪現象。

  傳媒人先說本行。在社交網絡上,參與了這次反佔中大遊行的人紛紛指出香港一些媒體蓄意醜化遊行,塑造遊行人士不是胡里胡塗,就是貪錢貪小利之徒,總之是想方設法藉著報道貶低反佔中遊行的意義。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所見,投訴是有道理的。香港的泛政治化早已經嚴重影響香港媒體的獨立和公正性,偏頗和片面報道成了常規作業;有的可能是依媒體的政治立場為之,有的是自以為義,忘卻了記者的天職是報道事實,並非政治宣傳工具。

  記者追求的是客觀事實,而不是某一種政治思想或主義,一面倒的宣傳泛民政見,與一面倒宣傳政府或中央的立場,兩者並沒有哪一個比別人更高尚的分別;好與壞的判斷應在於所報道的內容是否經過核實和檢驗,是否存在虛假成份。


  八一七大遊行最有價值的報道角度,筆者認為應是佔中與反佔中的勢力再平衡。廿萬或十二萬人這絕對數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要緊的是平常不是遊行常客,亦非熱衷上街示威的青少年,卻願意破例上街的這些人,他們的心聲應被尊重。個別媒體努力醜化他們,可能最終只能醜化了自己。

不許站


  密蘇里州青年布朗被警員槍殺案引起的街頭騷亂仍沒有停止,觀察事情的發展,其越演越烈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官員處理失當,不論是市政府,還是州政府,都沒法有效的疏通民憤,反之若干舉措更是火上加油。而最值得關注的是聯邦政府出手了,卻沒能發展想像中的冷卻作用,就算是在奧巴馬專就布朗事件講話後,黑夜街頭又見示威者聚集。

  非裔被白人警察槍殺而引起大規模示威,在美國可說久不久便出現,只是似乎沒有什麼前車之鑑的作用。先不論警員當天開槍是否有理,弗格森警隊事後措施可謂一錯再錯,先不願公佈開槍警員名字,在示威發生後,強勢武裝鎮壓,又公佈死者的負面視頻。其連串動作都在說明警察不在乎公眾觀感,甚至社會秩序也不顧,一心要與示威者鬥到底。

  而反應慢了三拍的州長,調派別的警察隊伍接管弗格森的防暴工作,收到短暫即時的緩解作用。可是,這等同掌摑了弗格森警隊一大巴掌,弗格森警察局長回敬了布朗早前搶劫的視頻。視頻導致示威惡化,州長又下命戒嚴,又調來國民警衛軍。而在這連串動作期間,聯邦調查局大隊探員亦已在當地介入調查,卻沒法阻止局勢惡化。於是總統召喚司法部長親臨戰陣。就在此時,當局公佈新的戒嚴法規,禁止任何人在街上停步站立,隨之激起新一輪的民憤。


  真的讓人搖頭不解,為什麼三級政府都管控不了此事呢?各級政府的權責本應是清晰的,但實質運作卻互相衝突。管治能力如此不濟,比布朗事件真相更值得關注。

Friday, August 15, 2014

拒英有罪


   香港律師會會長林新強因親中言論獲罪,遭到會內不同政見律師成功發動不信任動議,正面臨被逼辭職的壓力。到底林新強說了些什麼導致部份會員圍攻呢?媒體上最多引述的是他在香港電台接受訪問時說:「要求法官愛國沒有問題,愛國是公民責任。」又說:「我覺得共產黨很偉大,因為它將我們的國家帶領到一個新紀元,我很欣賞他們。」反對林新強的律師則要求林收回此番言論,並要求律師會發表聲明捍衛香港法治和司法獨立。

  不同政見交鋒本來是自由社會的常態,而因言獲罪與言論自由本應勢不兩立的,但在香港的畸形政治氣氛下,這兩者竟然可以同體。封殺了林新強的愛國言論,荒謬地成為了泛民捍衛言論自由的戰利品。

  在翻閱林新強相關的資料時,還有更荒謬之事。今年五月初,林新強在記者會上發表對政制發展的立場,亞視英文台記者問林對於特首候選人必需愛國愛港的看法,林以英語回答說:「我剛才已經用廣東話回答了這問題。」記者繼續要求林用英語再說一片,林回答:「我已經提供了答案,你可以把它翻譯成英文。」

  就上述回應,林新強遭到亞視英文台兩名(一位亞裔臉孔,另一為白人)女主播在新聞節目上公開批評。亞裔主播先說律師會今天發表了對政改的計劃書,但因為記者會上被訪者的態度,我們沒法作出報道。白人主播接著說:我們想藉以此證明,在這個所謂世界城市的香港,用英文採訪新聞是如何困難。

  亞視主播以傲慢的方式批評被訪者不說英語,此動作本身極其不專業和可笑。一個英語頻度在絕大多數人口是說廣東話的地方採訪,竟然因為被訪者不說英言便聲稱沒法報道,這顯然是借題發揮,惡意攻擊被訪者。誰說面對說英語的記者就必須說英語,相反為什麼就不能翻譯;倘記者聽不懂,是被訪者責任還是記者的責任呢?


  筆者唸中學時,校內除中文中史科使用中文外,其餘均以英語授課。在課堂內被要求說英語還不止,課餘到教員室找老師也要用英語。筆者當時便意識到,這就是殖民地教育。但不說英語在回歸後的香港仍然是媒體可公開指責的罪行,這不是荒天下之大謬嗎?抑或在一些人心裡香港仍然是英國的殖民地。

Thursday, August 14, 2014

物以類聚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登普西到訪越南,受到高規格接待,並將與越南領導人商討解除美國對越南的軍火禁運。回顧戰後美國在越南的所作所為,以及今天拉攏越南的行徑,真的讓人覺得大美國不再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仍堅持在越南殖民,美國最初是樂觀其成的,但隨著法兵的不濟,越南共產黨力量日增的情況下,美國開始直接軍事介入越南。最初是在當地扶植親美政權填充法國兵敗撤離越南的真空,自北越勢力日漸壯大後,當時的美國政府便不惜製造借口直接出兵,企圖一舉消滅越共。雖然,美軍最終還是倉皇撤退,但當年白宮的決策卻是手起刀下,一點不含糊的,一派強國風範。  如今,美國因為害怕中國的崛起,竟然要派出最高級別將領,親到越南「送」軍火,昔日的大國氣魄不知跑哪裡去了。

  美國在日菲越同時點火,表面上為中國添了不少麻煩,但出手之低劣卻曝露了美國政客與國力的今非昔比。當年美國敢直接面對蘇聯,今天卻對著中國要耍口是心非的把戲。明明是在圍堵中國,又說這只不過是陰謀論。做了卻不敢承認,無非是對跟中國正式撕破面有所顧忌。從中可以反映,至少奧巴馬政府是真的懼怕中國,同時也缺乏自信和底氣。日前,奧巴馬酸溜溜的說中國搭了卅年便車,更盡顯其小家子氣。


  如果美國是有充足的自信和能力,便不必利用周邊國家搞事,這種類近財務公司討債潑紅油的方式來應對中國了。話說回來,越南當年有痛擊美軍的氣慨,今天卻低三下四的拿美國好處,果真是物以類聚嗎?

Tuesday, August 12, 2014

反壟斷行嗎


  中國最近強勢反外企壟斷市場,多間名牌車廠開始降價,奧迪更遭中國政府重罰。其實早在這一輪行動之前,國內主流媒體已經紛紛造勢,推出專題揭露外國名牌商品在中國謀取暴利的手段,其中央視便指出歐洲名牌車在國內壟斷式經營的不合理現象。

  有分析認為中國重手反壟斷,一者可以讓中國消費者不再做冤大頭目,更重要是可扶持國產品牌。保障消費者不被外商當宰割是好事,但若為了扶持國產品牌,逼使外國貨降價可不是什麼好方法。洋品牌在中國吃香,多貴也有市場,這不是光能用受騙或市場被操縱來解釋的。

  同樣是央視的新聞節目,早前便揭露過中國商場內有許多假洋貨店。店名是一堆看不能讀不通的拉丁字母,加上一個洋氣十足的中譯,店內商品都貼上特高的價錢,說是進口高檔貨品,查實原來都是國內生產的。

  好些人對洋貨趨之若鶩,說到底就是一種崇洋和沒自信的表現。這種扭曲心理有其歷史的根源,也不是這幾年間的事情。西方工業革命領先了全球的商品製造,洋貨新穎且製作工藝優良,也是歷史上不爭的事實。可是,如果國人都不支持國有品牌,那國貨那有機會生存發展,又怎能有超越洋貨的一天呢?政府打擊壟斷讓洋貨價調低,很可能只會增加其吸引力,因為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洋貨價格,而是國人的心理。


  筆者自小便聽到「愛祖國用國貨」的宣傳口號,中學做暑期工賺到錢,也會到國貨公司買衣服,沒有一點港味的衣著,在火車境外旅客專用餐車內還有過被逐的經歷。現任貴州大學校長鄭強也是堅持用國貨之人,他的國產小汽車與外國品牌汽車一撞即重傷(車),但他仍把車修好再用,笑說:愛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Monday, August 11, 2014

美國逃不了


  奧巴馬下令空襲入侵伊拉克的「伊斯蘭國」聖戰組織武裝後便度假去了,但並不表示美國對伊拉克局勢隨之放鬆。伊拉克總統昨日委任新總理接替被白宮視作為無能的現任總統馬利基。白宮對於新總理立馬表示歡迎,這種只見新人笑的姿態,讓馬利基甚不是味兒,聲言拒絕下台。

  美軍一手摧毀了伊拉克政府,以至原有的經濟和社會架構;苦戰十年後便撒手離去,留下一個脆弱和混亂的伊拉克。回教極端武裝得利於美國的鋪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佔伊拉克大片領土,甚至威脅到首都安危。就在伊政權命懸一線之際,美軍終於出動戰機相助,但卻附帶有政治條件,要求現任總統馬利基立即下台。


  伊拉克出現今日的悲慘局面,奧巴馬能怪誰呢?是馬利基管治不善嗎?在大敵臨門之時,白宮又來玩政權更迭的遊戲,是否又真的能讓伊拉克穩定或強大起來呢?伊拉克陷於內憂外患之中,苦了的只有百姓。美國如果真的相信自己是世界當然和唯一的領袖,便應該做些實際能令伊拉克穩定下來的事情。首要之事,應是徹底擊潰「伊斯蘭國」武裝,就算需要動用美軍地面部隊,也不能只求明哲保身,因為美國對伊拉克人民負有不可推諉的道德責任。

Tuesday, August 05, 2014

這國家怎麼了


  以色列聲稱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已經達成目標,於是宣告鳴金收兵,而在撤退前則同意與哈馬斯停火。不得不佩服以軍的部署,在進攻之時可以橫眉冷對國際輿論;打夠了要撤軍之時,則借停火協議來減少部隊傷亡。以色列之所以能如此得勢不饒人,是得助於美國及西方主流媒體的偏袒。

  在以巴戰鬥最激烈之時,美國一家主流電台訪問了一位美國的以色列問題專家。專家說,以軍陣亡超過五十人,這對以色列來說是一個巨大且難以接受的傷亡數字。在專家的幾分鐘分析裡,隻字沒有提及加沙巴人的傷亡情況。

  如果以軍因為入侵加沙而死了五十多名士兵是大事情,那麼被攻擊的巴勒斯坦有一千多名平民被以軍殺死,那應算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嗎?同樣,奧巴馬總統專門為一名以色列軍官在鬥戰中懷疑被俘而開腔要求哈馬斯放人,對加沙唯一電力廠毀於以軍炮火,以數十萬計巴人生活在黑暗中,奧巴馬並沒有片言隻字的關心。為什麼以美國必須要袒護以色列呢?

  我們的國會因為黨爭天天吵架,要通過有意義的法案談何容易,就算是遇到如邊境小人蛇潮這突發危機,國會在休假前仍是拉拉扯扯的與白宮較勁。可是,兩黨卻默契地通過向以色列撥款兩億二千多萬元,助以軍補充重要彈藥。


  所有納稅人應該問:我們交付的稅金為什麼要為以色列的軍備買單?國會議員不管國內之事,卻勤快非常地替以色列辦事,這國家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以色列人的呢?

Monday, August 04, 2014

大國政治謀算 加沙百姓命危

大國政治謀算 加沙百姓命危

加沙地帶再有聯合國學校設施受到以色列襲擊,造成在校內逃避戰火的十多名平民和兒童喪命,百餘人受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沒有什麼事情比襲擊睡夢中的孩童更可恥的了。」潘基文指出,聯合國人員曾經十七次向以軍提示該校是聯合國難民臨時庇護站。
就在學校被砲轟數小時後,加沙一處擁擠的購物區亦受到以軍砲火射擊,紅十字會證實襲擊造成最少十六人死亡,包括一名穿記者字樣背心的攝影師,另有超過二百人受傷。
在超過三星期的以巴戰鬥中,巴方已有一千三百六十餘人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以方則有五十六名士兵陣亡,另有兩名平民死於哈馬斯的火箭襲擊。美國對待以色列此番軍事行動採取一貫的背書態度,公開支持以色列有自衛權利。但基於強大的輿論壓力,特別是聯合國難民庇護站連番遇襲,白宮終於鬆口稱聯合國學校遇襲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而隨著美國的所謂正式譴責後,哈馬斯與以色列共同宣佈人道停火七十二小時,讓平民可以有喘息的機會和埋葬死者。不過,停火聲明也明確指出以軍是原地待命,不會撤出加沙;美國的譴責聲明也沒有點名以色列,白宮官員聲稱事件真相仍有待調查。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上周仍批准為以色列補充軍火。結果停火協議不出一天便告吹了,雙方繼續戰鬥。
當巴人死傷數字急升後,美國國務卿克里開始斡旋,可是第一招卻是尋求透過埃及提出停火方案,哈馬斯沒有答應。表面上似乎是哈馬斯作出不負責任的頑抗,讓以色列有了繼續擴大戰線的藉口。不過,西方陣營選擇由埃及提出停火方案本來就有先天性的缺憾,並且缺乏解決危機的真誠實意。
自從美國支持的軍人推翻民選的穆爾西政府後,埃及新政府對巴勒斯坦轉而採取強硬政策,既中斷與哈馬斯的政治合作,連埃及境內的巴人也不受歡迎。在以軍開始空襲加沙後,埃及更關閉了加沙與埃及的邊境,令局勢雪上加霜。在雙方互信幾乎盡失的情況下,由埃充當中間人令美國放心,但於和談不見得有利。
埃及軍政權之所以採取抗拒哈馬斯的立場,主要原因之一出於自身國內需要。埃及民主革命後,由伊斯蘭兄弟會支持的民選穆爾西政府積極支持哈馬斯,此舉犯了白宮的大忌。在美國半句批評也沒有的反民主軍人政變奪權後,新的臨時政府高壓對付異己,將伊斯蘭兄弟會定為非法組織,並以百計地大規模集體判處異見者死刑。美國默認了埃及軍人連番政治清洗行動,哈馬斯自然看在眼裡。
而由美國出面主持斡旋以巴停火,難度極高;不但哈馬斯堅持不接受,此次連對美、以關係較為溫和的西岸巴人法塔赫政府也站在哈馬斯一邊,指控以軍如同昔日的納粹黨。面對加沙平民傷亡飊升,美國民間輿論與官方反應成兩極,網民譴責以色列的聲浪高漲,但官方則指哈馬斯故意利用平民作人肉盾牌。隨著戰事的拖延,美國官方立場越顯得違背人之常情,越不得人心。不過,現實是加沙的巴人沒有太多談判籌碼,在大軍壓境情況下也許暫時屈服是眼前唯一的出路。
如果美國真想繼續領導世界,便應設法處事中立──起碼姿態及外交手腕上有足夠的靈活度予人這種「感覺」。唯有中立,才有望得到衝突雙方的尊重和信任,調解員的角色才能發揮作用。當前的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危機中總要插手,卻又處事手段僵化、理念陳舊,甚至硬生生地以維護美國自身國家利益為依歸。所到之處是摻和搞局,多於成功地息事解鈴。結果自然是各方矛盾及利害被忽視,危機只有愈陷愈深。且看看加沙如是,烏克蘭、敘利亞、利比亞、埃及、伊拉克、阿富汗…等等,莫不如是。

以色列的「防務之刃」對美國奧巴馬政府來說是個燙手山芋。以色列於美國政治的巨大籠罩眾所周知,然而,在血淋淋的「防務之刃」面前,美國如不為國際公義劃出底線,故意忽視巴人可怖的遭遇,對美國充當世界領導者的宏願恐怕極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