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October 29, 2010

恐怖鬼話

  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西方鬼節──萬聖節,是日不論男女老少,就算平常多保守含蓄,也會興高采烈地扮一個恐怖妖面鬼相。由家居裝飾,至個人穿著,無不以血腥鬼怪為題,拿恐怖開玩笑是萬聖節的精髓。也許是應節吧,萬聖節前,中期選臨近日,政界也離不開「恐怖」。

  首先是來自也門的兩個炸彈郵包,雖然在美國境外已被截獲,一個在中東,另一個在英國,但總統奧巴馬依然是隆而重之的在白宮召開了記者會。總統說,這次恐襲是真實的,而他將繼續全力追剿基地組織,直至根絕所有恐怖威脅。

  自從911以來,最能觸動美國人神經的莫過於恐怖襲擊,2004及2008的總統選舉以及其間的國會選舉,都離不開反恐議題。但今年卻是例外,兩黨對於反恐都隻字不提,連伊戰也彷彿消失於選民的視線當中。取而代之的是經濟與民生,一場金融海嘯讓民眾感到更實在的威脅,不是恐怖分子何時施襲,而是有切膚之痛的生計問題。

  有陰謀論指這次郵包炸彈是民主黨選舉操作,這說法也許還要更多的證據;但總統如此高調的反應,顯然是有意為執政黨加分。去年底的航機恐襲事件,度假中的奧巴馬要幾天後才現身評論。在選舉季節,政客任何動作都會自自然然地會考慮到對選情的影響。

  而另一個放出「恐怖」言論的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明。日前他撰文指共和黨重新取得國會控制權,將會為美國帶來災難,經濟狀況更惡劣。他對選民提出忠告:如果共和黨真的勝利,你應該感到「害怕,並且要非常害怕」。克魯明的黨派立場是異常鮮明的,這本沒有什麼不可,但以堂堂諾獎得主的身分,公然要借「恐嚇」選民來為民主黨拉票,也太過低手吧!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超級之戰

  九十年代克林頓政府處理中美貿易的最棘手問題,是出口超級電腦到中國的相關禁例。十餘年後,超級電腦又成為美中的熱門話題,但性質卻有了根本的轉變。

  運算功能強大的超級電腦一直是美國獨佔鰲頭,由於超級電腦除了民用之外,亦是開發先進軍事科技所不能缺的,所以美國長期對於超級電腦出口都有管制,特別是出口至中國。美國擔憂中國會將購得之超級電腦轉為軍事用途,國會甚至在九十年代立法要求聯邦政府派員到中國,實地查核每一台進口自美國的超級電腦的下落,以防止中國偷偷把電腦轉給軍方。

  當年克林頓政府對國會的百般要求也顯得不耐煩,曾公開嗆聲說,要求政府派員到中國查證每一台超級電腦的使用情況,既傷財又沒有效益。但在國會議員們看來,超級電腦是國寶,絕不能太輕易讓中國得到手。

  截至六月份為止,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的超級電腦排名榜上,第一位是美國的「美洲虎」,但該校已證在下個公布的新排名,中國的「天河一號」將取而代之。對於中國超越美國登上榜首,一些評論在翻舊帳,指美國公司多次違反禁例出口超級電腦或相關設備到中國;也有說中國的「天河一號」其實用的都是美國配件。

  田納西州大學內負責美洲虎項目的Jack Dongarra教授卻有不同見解,他指出天河一號之所以更快速,是因為內置了中國自己研發的連接系統。面對中國在超級電腦領域上的挑戰,這位教授指出中國的成功是在於資源投放準確,為生產超級電腦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相反,美國在這領域上卻出現錯配,形成不健全的發展。他認為天河一號的出現,美國科技界和教育界應引以為鑑。

  這場美中「超級」之戰,說明一個中國古老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政黨輪替

  離開美國中期選舉投票日不足一星期,兩黨對國會控制權爭奪戰也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選舉的兩方陣營更是上演全武行,一名民主黨女支持者被人用腳踩著頭部的畫面,成為昨日更熱門的youtube視頻。依目前各席位的選情分析,一般相信將是兩分天下局面。共和黨能重掌眾議院,現任議長普洛西自己的席位雖可保,卻會丟了叱吒風雲的議長法槌。至於參議院的民主黨人,可以維持多數黨地位,但黨領袖里德自己可能打包回鄉,換上共和黨籍議員了。

  政黨輪替於美國而言是家常便飯,家常到一個地步,越來越多選民想換口味吃一下麵條。可惜,獨立無黨派人士在國會內比熊掌更珍貴,別的什麼黨派永遠只有配選的份兒,多黨制在美國是名存實亡的。今年的國會選舉據說總競選花費要達破紀錄的廿億美元,如果是一門企業生意,真的不知要納入美國幾百強之列。可是,開銷如此龐大的競選運作,到底能對民眾生活帶來多大的實質改變呢?

  兩年前,多少人為民主黨在兩院選舉中連番報捷而歡天喜地;兩年後,又有另一批興奮的選民在等待慶祝民主黨落敗。是政客辜負了選民,抑或選民本來就是無情,又抑或這制度自身就存在問題。投票可以決定兩黨在國會的控制權,但誰又可以管得住國會議員們要通過的法案呢?

  兩年前,民主黨籍的奧巴馬總統,以及掌控兩院的民主黨聲稱得到民眾的授命,先後完成了醫保改革和金融改革立法。可是,依目前選民表達的情緒,似乎對奧巴馬和民主黨這些立法舉措,非但沒有感激之心,更多的可能是反感。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選舉熱熱鬧鬧、隆而重之地進行,令美國的「政治」看來民眾參與度頗高;然而,這些熱鬧的參與,對美國的國家核心運作其實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選戰中熱烈爭辯的什麼地方預算、同性戀、非法移民等議題,都不能算得上是國家的核心利益。國運所繫的全球軍事與美元戰略,是在另一條軌道上運行的;這條涉及美元及軍事優勢的軌道,兩黨再怎樣輪替也change不到那裏去,於大方向上的政策驚人地一致。

Monday, October 25, 2010

不歸路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歐洲,雖然當時美國綜合國力已相當強大,但因為歷史傳統與文化,美國只能算是一片新天地,論「江湖地位」,還是與歐洲有差距。美國晉身為世界超級大國,並成凌駕歐洲之上,有賴人類有史以來破壞性最嚴重的二次世界大戰。

  老實地說,美國之有今天,是靠戰爭起家的。美國當年是被動參戰,以一國之力,連續挫敗歐亞兩勁旅,美國因此而贏得無比的戰略優勢和經濟利益。這本屬無可厚非,但可惜戰後六十餘年以來,美國政商領袖沉淪於享受戰爭帶來的光輝和優越地位,乃至實質的經濟利益,再也沒有心思追求真正的和平。

  戰後的歐亞新秩序都經由美國一手重劃,決定了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軍事上的勝利,讓美國錯認這等同於世界已有共識,確認了她的文化價值觀有優越性;久而久之,一種強烈排他性的意識形態開始在美國社會扎根。所謂「排他性」是指所有與美國價值觀念不一致的,都會被視為次等或甚錯誤的。美蘇冷戰除了實質的領土版圖爭奪外,主要還是意識形態之爭。二戰的勝利讓美國走上一條不歸路,以為美國必須和必然要主宰世界所有事務;而讓美國可以有效地施展干預,靠的是強大軍力和道德光環。

  在軍事力量方面,戰後不惜一切與蘇聯進行軍事備競賽,與其說是為了開戰作準備,不如說是爭奪一種精神上震懾性的勝利。至於道德光環,是指美國人以生命換回了世界的和平。有了無與倫比的軍力和道德光環,讓美國實質地控制世界事務數十年。

  所謂絕對權力容易造成絕對腐化,戰後的美國一直沒有停止以武力方式達成其政治主張。這使一個曾經為世界帶來和平的國家,變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火出口國、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美國目前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駐有軍隊,和平使者的光環早已消失,特別是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後。今日美國國家的經濟利益,極大程度上依賴著軍力支撐。蘇聯消失後,沒法停下來的美國不停在尋找新「敵人」,讓其「軍國政治」繼續合理化。很不幸,這回選上了中國。衷心的希望美國政客能醒覺,重新領略真正和平的滋味。

Friday, October 22, 2010

談民主

  劉曉波認為「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經過長期的西化過程方能實現」,因而他曾提出今日的香港是經過一百多年西方殖民地統治才有的「成果」,如整個中國要變成香港一樣,他認為要至少受三百年西方殖民地統治。劉曉波對西方的崇拜已經到了極端卻又極幼稚的程度,也顯露出他對西方政治和歷史,以至時事局勢的知識和理解甚是粗糙。劉對小布殊的崇拜,便是一個好例子。

  如劉一樣只學會簡單西方民主政治口號,便以為掌握了救中國真理的人,在今天的中國知識界其實是不少的。情況就如清朝面對西洋戰艦,有了洋務運動一樣。清末民初主張中國全盤西化的知識份子大有人在。嚴格來說,中國共產黨的創黨人士,也是擁抱著一套來自西方的理論,以為可以根本地扭轉中國的命運。至於「革命尚未成功」的孫中山先生,奔走於歐美日為革命找尋資本,他個人對世界局勢和各種政治制度的了解,比洋務運動的清官,和崇洋的新知識分子都要深入。但孫中山卻沒有推出全盤西化的主張,反而是相信復興中華傳統文化,配以落實公平的社會政治制度,中國便能走出困境。

  不過,孫中山忙於民族自救,沒有太多機會與時間讓他開展政制方面的探討。一些人以為西方社會的繁榮和安逸,是民主選舉的結果,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民主是一種生活品質,選舉是一種制度;有了選舉並不能保證便同時有了民主的生活。

何謂「民主」?民是個人,主是自主,即個人對自身生活有主宰能力。在現實的角度,個人希望能自主的範疇其實並不很廣大,只要涉及自己相關的事情能有自主權,一般也就會感到民主了。所以民主是具體的生活實踐。

至於選舉,是透過集體的決定把某一種公權力授予某一人。在人選定了之後,當選人與投票的個體的關係便結束了,直至下一次選舉。而在這期間,獲授權者如何行使權力,是投票者沒權干預的。因此,就算投票者個人的生活因當選者的作為而受到影響時,也無可奈何。因為投票結果等同是把某部份可能涉及個人的自主權委託了當選人執行。

所以,落實民主生活絕不能單靠選舉。劉曉波之流以為在中國各級政府搞選舉便算是功德圓滿,其實很懶惰和不負責任的主張。

Tuesday, October 19, 2010

為了誰

  今年十一月的選舉異常熱鬧,在三藩市有幾項提案都頗具爭議性,包括B提案。該提案要求三藩市的公務員增加向長俸基金的供款1.5%至2.5%,公務員家屬的政府健康保險費也會上調。反對B提案運動可以用排山倒海來形容,站在最前線的是公務員工會,在後力挺的是幾乎全體現任民選官員。B提案被批為與「民」為敵的壞提案,是解決市府財赤的錯誤藥方。

  反對和支持B提案的關鍵都離不開一個「錢」字。提出B提案的市公共辯護官賀大器稱他的原意是為了長久舒緩市府的預算財赤壓力,讓公務員退休制度在財務上更符合全市居民的整體利益。至於反對者則認為市府財赤不是公務員的責任,不應向他們的荷包打主意,增加他們的負擔。

  因為當事人的身分不同,涉及的利益不一樣,對B提案當然也會有不同的立場。但一些反對B提案的廣告卻有意誤導公眾,聲稱該提案將傷害老人和兒童等等,其實都是不盡不實的指控。

  三藩市因為入不敷支,市府過去幾年不斷以加費和削減服務方式平衡預算。在節流的同時,一些開支卻是如脫韁野馬般,而市府卻完全沒法阻止的,那就是為退休公務人員支付長俸。人口不足八十萬人的三藩市,有著兩萬六千名公務員,這超高比例便足已令人吃驚。而市府卻不單要為在職公務員支付薪水,還有另外兩萬八名退休公務員,市府每月向他們發放長俸。

  在職工務員目前是每月拿出薪金的7.5%作為長俸供款,而退休公務員按在職年資,可以領到最高達正薪近九成的長俸,年資較短的也可以得到四或五成左右。雖然是因人而異,但總的可以看出,領長俸的人多,供款的人少;領長俸的金額又高於供款比例。那差額都由政府一般基金補足,亦即是由全體納稅人負擔。而按目前的情況估計,長遠只會領款者的越來越多,供款的卻越來越少。十年前市府的長俸開支是三億八千萬元,去年已增至近九億元。

  長俸是一種退休福利,也不是領取者的唯一退休收入。況且,領取三藩市長俸的退休人士,接近六成都不是居住在三藩市的。倘若市府政府富裕,給公務員好一點的福利也無可厚非,但已經到是砸鍋賣鐵的境地,公車月票漲至七十多元一張,要求公務員為自己的供退長俸多供一點款會是太過分嗎?

Monday, October 18, 2010

好戰有獎 

  日前重讀了一篇支持美國伊拉克戰爭的文章,其中有以下內容: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一次剷除暴政的戰爭像倒薩之戰這樣,發動得如此迅速、打得如此文明、勝得如此俐落!儘管,現在的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局部暴力和人質事件不斷發生,……。然而,薩達姆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和對本國人民的暴政消失了,伊拉克人民自由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正義事業的成功皆要經歷曲折,甚至要付出慘烈的代價。……911後的反恐之戰,只不過是自由力量與恐怖主義的公開較量的開始,聯軍將士和平民的人員傷亡,不過是反恐鬥爭、推翻薩達姆暴政和建立民主伊拉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篇文章寫於2004年10月31日,時值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指責布殊魯莽發動戰爭,沒有先採取手段爭取和平,而最終在伊拉克卻是完全找不到任何大殺傷力武器。上文的作者為布殊奮力辯護,文章開首第一段即寫道:「克里抓住伊拉克的現在困境大做文章,但布希在反恐上的卓越作為,絕非克里的詆毀所能抹殺。」作者把伊戰定義為「自由民主之戰」,至於聯軍及伊拉克平民的死傷是爭取自由所「必須的」。

  美國軍方上周公布,估計於2004至2008五年內(不包括戰事發生的前十個月),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為77,000人。美軍是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發動伊拉克戰爭,透過電視直播的連日空襲,美軍向伊境內目標投下巨額數量的炸彈。何謂巨額,官方沒有公布精準數字,一份據從軍方新聞稿中有限資料而作出的推算,兩千六百萬名伊拉克人,平均每52人便捱了一噸來自盟軍的炸彈,或相等於每人40磅。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於2006年的計算,自2003年截至2006報告發表前,約有65萬名伊平民死亡。

  上文作者認為這些死傷是建立伊拉克民主自由所「必須的」,誰會講這些話呢?想必定是至今仍然擁護布殊的美國極右派好戰分子吧。不是,他們也許觀點相同,但作者不是美國人,而是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諾貝爾在遺囑中指明和平獎必須授予「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或減少常規軍備、推動或主持和平會議等事業中,有最佳成就或已付出最大努力者」。一位支持以戰爭移植「民主自由」的人士合符諾貝爾的遺願嗎?

  諷刺得很的是,承諾結束伊戰的奧巴馬總統於去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解釋是表揚他「以對話解決國際紛爭」的主張。一個反對伊戰,一個肯定伊戰,先後都領到了和平獎,明年又會是誰呢?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中國牌好用  

  美國中期選舉進入關鍵衝刺階段,兩院控制權的爭奪戰也越發花樣百出,今年的新款式是「中國牌」。在上星期至少有廿九名候選人推出政治廣告,指責對手沒有強硬對付中國的不公平的貿易政策。這些候選人認為妖魔化中國可以得到更多民眾的認同。但有一位候選人卻反其道而行,偏在選民面前展示自己與中國的友好──就是可能面臨最羞辱敗選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

  內華達州失業率(14.4%)居全國首位,法拍屋比例也是全國之冠。代表內州近卅餘年的里德難辭其咎,惡劣的經濟成為這位政壇老手的致命傷。昨日在電視辯論會中里德又被問到就業議題,他以成功引入有中國背景的美國第一能源集團公司到內華達州落戶為例,證明自己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取得重大成績。民調落後於共和黨對手的里德,不光是嘴巴說說,本周二他還親自回到內州招待了瀋陽市副市長,一同為第一能源集團的新廠址剪綵。

  美國政客是極之專業的,也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為了打贏選戰可以不惜一切。里德前幾天開開心心接待級別比自己相差頗多的中國官員,去年才去函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中國停止操縱人民幣匯率,和加強保護美國企業知識產權。里德於2008年也曾在國會聯署法案譴責中國暴力鎮壓西藏。

  不單如此,里德熱烈地迎接了生產風力發電系統的中國公司,但在今年七月份,他才放棄在參議院爭取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該法案原本有助於推動美國國內的再生能源業發展。美國在再生能源業的競爭上已比不上中國,去年中國共投資了三百五十萬億元在綠色能源業,美國才一百九十億元。

  若問美國政客是為誰服務,最佳答案之一是:「選舉」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自強之路

  經過近卅年相對較為順利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年代,從今後中國每走一步,都會比過去更沉重。誠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早前在聯合國大會上所說的,中國目前仍是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因經濟發展而連帶產生的社會民生問題一大堆。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國家,任何問題都會是別的國家幾何級數式的。單是離鄉在外打工的流動人口便達三億人,相等於整個美國的人口。可是在國際上,歐美都將中國視之為「大國」,而這不是基於尊重,而是出於一種自保的警覺性。

  儘管中國已經全面向國際開放好一段時間,但由於西方傳統自我為世界中心的優越感,西方世界只是慣性地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中國,甚少能客觀的認識及尊重中國國情。因此,在短短卅年間,一個貧窮落後的東方古舊國家,今天卻可以度過金融海嘯並持續經濟增長,在國際間造成的震盪是可以理解的。而中國威脅論也比過去任何一段時間都來得「真實」。

  西方國方期盼一個在他們可控制範圍之內,又能為他們帶來利益的中國。當中國在經濟或政治上超越了他們能接受的底線之時,便會利用政治外交,甚至軍事力量來試圖約束中國。美國於今年煽動東亞國家協力圍堵中國便是明顯不過的例子。而向人民幣宣戰,除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外,更不能忽略其長遠政治目的。

  那中國應該怎麼辦?難道中國就不發展,聽從西方國家的指指點點嗎?一大批崇拜西方而膚淺的中國自由知識分子,主張抄襲西方的政治模式。這會讓中國變得更好嗎?當然都不可能。中國從七十年代末便開始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沒有前人藍圖可以跟循,在外更難期待真心希望你成功的國際「盟友」。此路走來不順,但為了這十三億人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有一片屬於他們的樂土──他們的國家,中國必須「強」下去,「強」者不是財大氣粗,或者窮兵黷武;而是自強不息。

  孫中山先生說過,只要復興中華文化,中國便能再次強大起來。辛亥革命百年將至,此話更值得回味。

Sunday, October 10, 2010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上篇)

前言

  2010年9月24日,中國以過去從未應用過的強硬措施,成功逼使日本政府軟化,即時釋放被日方於釣魚島海域拘押的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領土糾紛是國際間最難解決的問題,中日釣魚島之爭長達四十年之久。自從2010年9月7日中國漁民在釣魚島水域被日方拘留後,中港台以至海外掀起了新一輪的保釣浪潮,譴責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非法扣押中國公民。而在船長獲釋後,國際輿論則是一片中國威脅論。中日關係因此事而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可是,若單線從中日關係來理解釣魚島事件,將不能準確理解這幾個面積細小的島嶼,如何於二戰後開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佔一席位?他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又處於怎麼樣的關鍵位置?

  提到釣魚島問題,西方輿論不無忌諱,但華人都很明白,美國──才是這場領土紛爭的始作俑者。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的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琉球本是獨立島國,釣魚島是中國故有領土,為什麼都全歸日本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偏袒日本,而美國至今卻仍然聲稱在釣島主權問題上採取中立,對於中日之爭,也彷彿置身於事外──果真如此嗎?只要綜合史料便清晰看到,釣魚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上,是美國意義重大的戰略資本,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作用,對付不同的美國「敵人」。

「釣魚島是美國的」

  1945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是年3至6月,美軍於被日本佔領的琉球群島(今日的沖繩)展開登陸戰,隨即在當地成立美海軍政府。日本投降後,40餘萬美軍進駐日本全國並實施軍管,但對琉球及其附近島嶼卻有不同計劃;美國在這些島嶼以建立軍政府的方式進行管治。1947年4月,在美國單方面主導下,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琉球及附近海域單方面交給美國全權托管。另有說法是美國原意認為琉球的性質是日本殖民地,希望將之交給聯合國托管,然後讓其獨立。但後來因蘇聯勢力的不斷擴張,令美國改變主意。不論初衷動機為何,客觀事實是美國把琉球據為己有,作為其遠東軍事基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迎來更大的敵人──蘇聯。美國在歐洲已駐有重兵,情況不足懼。而在亞洲,因中國和朝鮮加入共產陣營,美國有實質需要在亞洲地區作軍力部署。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美軍構建了一個包圍亞洲大陸的安全線,而琉球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於戰略價值重大,美國選擇對該區域擁有托管全權。195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韓戰爆發及中國承認北越政權。美國為進一步確定佔領琉球的合法性,於1951年與日簽訂《舊金山和約》,令日本放棄琉球群島治權(條款內並未提及釣魚島),轉由美國全權管治。1953年7月韓戰結束,但中國對越共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有增無減。同年12月25日美國琉球民政府發布《第27號令》,申明美國琉球政府的地理管治界線──這是第一次明文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劃入美琉球民政府的管治範圍。歷任美國琉球民政府的最高行政官都是美國高級軍官,由此證明美國佔領該片島嶼完全基於軍事目的,針對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對琉球由佔領至托管,美國由始至終都由自身的軍事戰略利益出發,盤算中「日本因素」不在考慮之列。

  也可以說,二戰後美國需要在遠東留一個自主的軍事基地,目的不是要看管已成手下敗將的日本,而是蘇聯以及赤化的中國大陸;琉球,正具備地理上的軍事價值。中國介入韓戰,令美國更加重視在亞洲的軍力部署。至於釣魚島,只是不幸被「連帶」劃入美琉球政府的管轄範圍內。總言之,釣魚島主權爭議源自琉球;而琉球之被重視及佔領,完全出於美國單方面的國家利益考慮。

  美國是戰後最大戰勝國,日本作為戰敗國完全喪失發言權;中國又陷入內戰和分裂分治之中,對於美軍佔據琉球以至釣魚島沒能力也無暇顧及,再加上聯合國這枚美國的橡皮圖章,讓美國可以如取如攜,「合法地」佔領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一大片區域。在其後的廿餘年間,琉球擔當了美國在東亞的前哨,直至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才發生了變化。

尼克遜式震盪

  1969年1月就職的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可能是戰後美國最有遠見和膽色的政治家,甚至是對國家最有貢獻的總統。只可惜因「水門事件」而極不光彩地下台,讓美國人從此沒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成就。

  尼克遜出身於加州一個窮苦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因生活費問題而放棄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只留在家鄉唸大學本科,最終仍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律師資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震撼了全美國,在政府物價處工作的尼克遜放棄免役權投筆從戎,毅然加入美國海軍,受訓後被派往南太平洋戰區。1945年戰爭結束時,尼克遜的官階是海軍少校。翌年他投身政壇,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先後當選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直至1952年,以反共著稱的尼克遜獲艾森豪威爾邀請為總統競選拍當並當選,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時年才39歲。在副總統任內,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伊朗政變,推翻民選的伊朗總統,扶植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事件標誌著美國對中東事務的直接干預。

  1968年,尼克遜成功當選總統。此時的他已是一名久經歷練的資深政治家。走過對日戰爭與竭斯底里式的反共年代,尼克遜對世界局勢的變化相當敏銳,而且充滿自信。任內推動了多項劃時代的新政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著美國以至全世界。在經濟上他於1971年8月15日冒天下之大不諱宣佈取消美元金本位制,令聯邦儲備局可以無限制地發鈔,解決當時國際施加於美元的壓力之餘,也為其後幾十年美國的繁榮提供了「無盡的資金」。

  在政治方面,尼克遜是一位視野廣闊的國際政治家,上任後因應當時國外的形勢,大幅度調整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尼克遜一手接過越戰這燙手山芋之同時,中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敵對局勢已變成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的新熱點;對於宿敵蘇聯,尼克遜則選擇緩和策略。1969年7月,尼克遜在關島發表了著名的「關島演說」,明確表示美國將減少在亞洲的駐軍數目,集中兵量駐歐洲和中東;因此,期待亞洲盟國如日本能承擔更大的地區防衛角色。尼克遜的「關島演說」,被理解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採取「戰略收縮」政策。1972年2月,美中簽署《上海公報》,美國又再重申最終將會從越南和台灣撤走全部軍隊。其後歷任美國總統基本上維持此「收縮」思路──直至奧巴馬上任後才提出「重返亞洲」策略。美國的亞洲政策至此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尼克遜的關島演說是為退出越南戰場作鋪墊,而《上海公報》則清晰展示尼克遜政府對亞洲會作出全新的部署。美國要減少在亞洲的虛耗是大方向,但且注意,所謂收縮只指資源投放,並不是自甘削弱影響力的意思。尼克遜要讓美國平穩收縮資源投放之餘,又能保持甚或增大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辦法是──重塑亞洲的勢力版圖。新政策包括三大重點:結束怨聲載道的越戰、美中關係正常化、抑制蘇聯亞洲擴張的可能;而調整美日戰略關係只是副產品。在《上海公報》中美方隻字不提日本,反而是中方提出反對日軍國主義復活和對外擴張。

收縮但不退讓

  當尼克遜上任之時,每周平均有三百名美軍死於越戰,競選時他曾承諾會「光榮和平」地結束越戰。所謂「光榮和平」,用中國化的語言詮釋,即是「且戰且退」。尼克遜一方面加強對北越的空襲,同時又逐步撤走美軍回國。然而美國退出越南無論多「光榮」,也將會被視為在亞洲地區的嚴重挫敗。於是在退出越南前,美國必須先行鞏固在亞洲的影響力。

  幾乎整個政治生涯都與共產主義鬥爭的尼克遜,察覺到中蘇關係的變化後,向國際社會投下了震撼彈──主動向紅色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本著實用主義精神,尼克遜看準了拉攏中共形同向蘇聯加壓,令蘇聯願意與美國緩和關係,促成冷戰中美蘇勢力的重新平衡。與此同時,與中國建交,將加大美國在亞洲事務的話語權,減低美軍撤出越南的負面衝擊。眾所周知,北京當時是朝鮮和北越可共生死的忠實盟友。

  白宮期待美中關係正常化,主動出擊;中蘇邊境1969年發生珍寶島衝突後,中國也有意願與美國友好,給老大哥一點顏色。於是,1971年7月,尼克遜派譴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自己訪華行程鋪路。為了這場將要震動全世界的美中領導人會面,尼克遜和基辛格都做了十足準備。作為見面禮,美國中央情報局突然中止了支援西藏獨立運動武裝分子,讓這批由美國一手訓練並一直依賴美國補給與解放軍作戰的遊擊隊,頓成國際人球,被逼放下武裝終生流亡在尼泊爾山區。

  由此可見,尼克遜深知與中國建交必須展示善意,首要是顧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毫不猶豫,在《上海公報》中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對白宮來說沒有一點難度,連跟台灣國民政府事前打個招呼也不必要。卡達總統於1979年與台斷交前,僅給了蔣經國七個小時的提前通知。

  且別以為尼克遜為了打開中國之門便會有求必應,尼克遜很清楚修平與中國建交的道路,是為了更划算地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令中國接受美軍繼續留駐日本。美軍可以從越南和台灣撤走,但駐日基地可以做美國向亞洲伸展軍力的接駁站,令整個遠東仍然置於美軍勢力範圍之內。1972年2月,尼克遜到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和基辛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說服毛澤東和周恩來接受《美日安保條約》,並把條約說成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中國讓出的這一步,為將來處理釣魚島問題埋下陷阱。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尼克遜努力告訴中國領導人美軍是壓制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唯一力量。尼克遜對周恩來說:「美國可以撤離日本海域,但其他人仍可以進來釣魚。如果我們讓日本赤裸裸沒有防衛能力,他們必定會找別的幫助(暗示日本會傾向蘇聯),或是自行擴軍。」尼克遜說沒有《美日安保條約》,美國便失去對日本的影響力。尼克遜甚至警告如中國不接受美國保衛日本,將會鼓勵日本發展核子武器。

沒有三角關係

  七十年代初美中和平外交的首輪交鋒,雙方就朝鮮、越南、台灣都輕易達成共識,反而關鍵焦點竟然落在日本身上,有論者稱這是「美中日三角關係」。哥倫比亞大學美日關係專家Gerald L. Curtis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時期三角關係並未存在。尼克遜關心的不是日本的利益,更談不上什麼情義,美國關心的是全球戰略。借挑撥中國對日本擴軍的憂慮,美國成功逼使中國默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籠罩。

  否定所謂三角關係的另一有力證據是尼克遜從未知會日本有關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改變。基辛格秘密訪京,日本事前全不知情,令這位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十分尷尬。時任美國駐日大使的Armin Meyer曾提醒尼、基兩人,借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之說來逼中國接受《美日安保條約》是危險的,一旦讓日本得悉,將會令日本對美國失去信心,而美日關係變淡,正是中國樂見的。但在基辛格看來,日本只不過是美中建交過程中的一隻棋子,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安排與借用。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利益,遠遠重要過日本的感受。

  事實上美對華政策繞過日本並不是尼克遜個人偏好,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只單方面要求日本配合,並不存在對等的協商。五十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曾表示有意改為承認中國共產政權,相信這更有利於日本重建經濟和國際外交。吉田茂的一中一台構想,立即遭到美國喝止,恐嚇若日本不完全承認台灣蔣介石政權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則美國國會將不確認《舊金山和約》,逼使吉田茂打消念頭。時移世易,於尼克遜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嗅到了這是鬆綁的訊號,於是立即搶先與中國「邦交正常化」,比美國足足早了七年。

  1970年同意交還沖繩不久,尼克遜便認為日本將乘好勢頭積極參與
國際事務,他曾說:「對於五年內美國便要開始約束日本,一點都不為奇」。日本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配合者,過份積極主動,從來都不是美國的意願。另,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日本倡議領導設立一個亞洲基金,此舉又因美國封殺而放棄。從這些事例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二戰以來一直堅持主導亞洲事務,不論文鬥或是武攻,日本都不可以在區域政治上越過美國;享受經濟繁榮的富裕,則問題不大。

  就在白宮秘密籌謀修復美中關係的同時,釣魚島問題也奇妙地在這關鍵時刻浮出台面。前文提到,戰後美國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遠東軍事基地,單方面強行佔領了包括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一大片區域。依據尼克遜「收縮亞洲」的戰略思維,上任首年便成立委員會重新檢討保留琉球美軍政府的必要性。1969年11月,美國宣布將原受托管地──琉球區域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島,但卻保留琉球(沖繩)島上的美軍基地。釣魚島再一次因應美國的亞洲戰略的調整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值得玩味的是,這在時間上正值白宮開拓美中新關係之時。美單方面提出把釣魚島也交給日本,即時引起留美中國學生的憤慨,1970年元月,數千名中國留學生到紐約聯合國示威,一場掀動全球華人持續四十年的保釣運動就此展開序幕。兩岸政府也向美國提出抗議。

  1971年6月17日美日不理會民間示威,簽署了歸還琉球等地的協議;不出幾天,基辛格便秘密出訪中國。7月15日,尼克遜公開宣布基辛格已經秘密訪華歸來,而他本人亦已接受訪問中國的邀請。10月,美國回應保釣示威,聲稱依法把釣魚島的「行政管治權」交給日本,並不妨礙有關地區的主權討論。同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堅決反對日美勾結將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指出這是完全非法的。兩個月後,1972年2月,尼克遜訪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奠定基礎。於同年5月,美國廢除琉球政府,沖繩正式歸還日本,而尼克遜則到了莫斯科與蘇共領導人會談。

  釣魚島的轉移治權與美中建交是雙軌並行的。尼克遜能為向中國示好而斷絕對藏獨的支持,為什麼卻又不理會中方關於釣魚島的抗議呢?是美國偏愛日本嗎?當然不是!更根本的考慮應該是:美國真的想撤離這片具爭議的區域嗎?從尼克遜和基辛格一開始便利用日本牽制中國的做法,以及美軍從沒打算放棄沖繩基地的態度,合理的分析是釣魚島轉交日治,是美國有意識的戰略部署,並充份考慮了中國因素。說得白一點吧,廢除美琉球民政府是為了瘦身,而留下沖繩基地和釣魚島爭議,是為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埋下伏筆。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下篇)

  當年美軍強佔琉球,日本沒法反對;1972年得到琉球並另加於1969年剛發現海底資源豐富的釣魚島,日本政府高興也來不及。至於中國大陸,在尼克遜軟硬兼施下,基於戰略考量和實質軍力的懸殊,也只能暫時忍住這道氣。台灣國民政府就更不用說了,面對美國斷交的威脅,還哪有餘力去爭一個釣魚島。就這樣,在美國的刻意布局下,中日兩國便埋下了糾纏四十載的釣魚台領土爭議。從中可以理解為何保釣運動一直是民間熱,官府冷;直至鄧小平在日本為釣魚島問題定調。

後尼克遜時代的釣魚島

  尼克遜訪華後一年,美國於1973年與南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兩個月後,美軍全面撤出越南。1974年,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1975年,越戰結束,尼克遜的繼任人福特總統訪華,並會見了鄧小平。1976年,周恩來和毛澤東相繼逝世,四人幫被捕。美國方面,民主黨籍的卡特於1976年以壓倒性票數當選總統,尼克遜時代徹底結束,但美國對華政策並未因而有變化,甚至連運作模式也一樣。卡達上任後積極繼續美中建交工程,主要執行者是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受命訪問中國,確定兩國建交的具體時間表。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正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布熱津斯基在回程時去了東京,但不是向日本報告訪華內容,而是向首相福田赳夫施壓,要日本按中國提出的條款,盡快簽訂友好條約。事源中日於1972建交時曾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雙方談判簽署《和平友好條約》;但自1975年以來,談判進入膠著狀態。直至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8月,日本讓步,中日終於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副總理鄧小平赴日出席《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交換儀式。鄧在日本說:「釣魚台問題與日本有爭議,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人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辦法。」鄧小平於1978年底正式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中國自此改弦易轍,全面走向經濟建設的新時代。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訂明「確定彼此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鄧小平提出暫時擱置釣島主權爭議的立場,日方沒有反對的理由,釣島問題也逐漸淡化下來。而白宮方面,尼克遜對亞洲的收縮政策,歷任美國總統蕭規曹隨;美國在這大方向下,要求日本增加國防投入,並擴充自衛隊的任務與規模。外面看來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徵兆,卻其實是美國對日本的一貫要求,當然日本也樂意照辦。這與最初尼克遜向中國說《美日安保條約》是防止日本擴軍的法寶的講法恰好相反,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憂慮。但值得注意是,七十年代,釣島問題幾乎絕跡於美中日三邊關係的議程上。

經濟主導後冷戰議題

  經歷二戰的美、蘇、日、中,國力在八十年代此消彼長。在整個鄧小平時期(同期的美國總統是卡達和列根),中國全民投入經濟發展。石油禁運一役後,中東成了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新主戰場。列根總統親台傾向明顯,沒興趣打中國牌,改用軍備競賽跟蘇聯打消耗戰。美、日糾纏經年的貿易順差招來美國會的連番炮轟,美政界和商界反日情緒高漲。美日貿易戰最終因1985年歐美日多國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令日元被逼大幅升值而分出勝負。至於觸發美國轉向與中國建交的蘇聯,被昂貴的軍備競賽拖累,步入土崩瓦解的邊緣。

  1989年,在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北京鎮壓學生民主運動時,日本卻鮮有批評之聲。1990年,日本率先表示將恢復對華貸款。首相海部俊樹其後說,他曾就開放貸款之事與布殊總統通電話,對方表示支持。天安門事件並未窒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發展反而朝世界工廠方向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同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一年後蘇聯解體,美國在中東和歐洲之間疲於奔命。

  九十年代可說是全球向錢看的時期,人們對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再提不起興趣。鬥了四十餘年的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有了全新的敵人──回教極端份子。隨著不再是蘇聯的俄羅斯經濟環境轉趨脆弱,日本的資產泡沫於九十年代開始爆破,美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威脅已不再如七八十年代般來自俄日──中國,竟然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倒下來。尼克遜至列根時代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和收縮政策,隨之顯得有點過時。

中日美互動中試探底線

  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首位後冷戰時期總統,他採取了積極與華互動的外交政策,訪華期間願意應中方的要求公開表示反對台獨。與他的前任們一樣,克林頓在對華策略上並沒有知會日本的習慣,並宣稱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係。日本看在眼裡,沒法不對親密的美中關係起戒心,憂慮從此會被這位忠誠的盟友冷待。把心一橫,日本轉而擁抱經濟日益強大的中國,也想透過在八十年代已打下基礎的中日貿易來自救。然而,奇妙地就在這些年頭,釣魚島忽然無風起浪。

  1996年,日本右翼份子登上釣魚島樹立燈塔,兩岸政府強烈抗議,但只停留在外交聲明層面。日方稱建塔是民間人士所為,但卻派出巡邏艇阻止港台人士靠近釣魚島,事件迅即觸發全球華人的新一輪保釣運動。同年9月11日,美國政府發言人伯恩斯稱,美國既不承認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對釣魚列島的主權主張。而美駐日大使蒙戴爾其後又表明《美日安保條約》沒有強制美軍須要介入釣魚島糾紛。這立場與當年尼克遜政府完全一致。同年10月6日,在釣魚島水域下水宣示主權遇溺的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舉殯;同一天,港台保釣人士幾十艘漁船於基隆出發直駛釣魚島列嶼,日本不便攔截,部份保釣人士成功登島揮舞國旗,宣示主權。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同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受到熱列歡迎。行程中他選擇了訪問珍珠港,似乎有意提醒美國別忘記敵友之分。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北京,於聯合記者會上讚揚中國的匯率措施對穩定地區經濟發揮了重大貢獻。克林頓並進一步指美中將全力以赴應對金融危機,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也必須多出分力。依克林頓的語氣,彷彿日本是美中的共同煩惱。同年11月,江澤民訪問日本受到冷遇,日本拒絕按中方要求就侵華戰爭發出書面道歉。江澤民在檢閱日本儀仗隊時,也明顯側身只向中國國旗鞠躬。

  雖然日本從來就沒法干預美國的對華政策,尼克遜或卡達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也沒有事先知會日本。不過,在冷戰策略的前提下,兩位總統都向中國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的重要性,這已足夠令日本放心了。克林頓卻不同,蘇聯因素消失了,這位美國新總統似乎對中國亮麗的政經發展頗予肯定。日本開始關注美中關係與日本利益的可能負面影響。日本國內希望脫離美國,採取獨立對華政策之聲漸高。

  儘管如此,克林頓時期的美中關係絕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5月7日,美軍機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內多人死傷。最後美方同意賠償,但事件卻令踏入新世紀的美中關係蒙上陰影。走過千禧年,2001年的美國迎來新總統小布殊。小布殊對中國沒太大好感,並調整了美中是戰略合作伙伴的說法,改稱中國是潛在的競爭者,與美國國防部的觀點一致。同年4月1日,南海上空發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美偵察機急降海南島。小布殊即時以強硬措詞要求中國歸還偵察機,並宣稱美軍機等同美領土主權的延伸,中方人員不得進入。中國的回應是把偵察機解體後才交回給美方。

  日漸緊張的美中關係因911事件而驟變。在餘下的七年多任期內,伊拉克和基地組織幾乎佔去了小布殊全部的注意力。恐襲發生後,小布殊在國會演講時提出邪惡軸心說,指的是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布殊派重兵到中東,至於亞洲區的邪惡國家朝鮮,小布殊分身不下。他最終於同意借助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促成六方會談。911事件的副作用,是令中美關係在邊談邊打之中以談的時間居多,令中國得到幾年安靜,集中力量鞏固國家的綜合力量。

中國崛起惹美嚴重關注

  中國再和平的崛起也是崛起,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論開始出現。美國國會和媒體開始批評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措施導致美國貿赤嚴重,國內企業職位外流,也拉低美國工人薪酬。當時身為聯邦參議員的希拉莉要求國會調查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問題,指責中國藉國家補貼的廉價出口貨品賺取大量美元外匯,然後又以購買債券形式借回給美國人繼續消費。希拉莉認為美國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反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手段。

  2006年1日,來自芝加哥的新進參議員奧巴馬與參議員Norm Coleman在參議院成立了中國政策組,檢討美國對華政策。奧巴馬當時便把中國定位為「非朋友,也非敵人,而是競爭者」。2007年6月,他與希拉莉共同支持立法以懲罰性關稅為要脅,逼使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的年度報告持續多年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最大威脅,並質疑中國增大國防開支的意圖。至此,中國由當年一個應美國邀請發揮穩定地區安全作用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區域安全的隱患。更奇妙地,在新一批政客眼裡,「軍事威脅論」的矛頭直指中國、而非昔日的蘇聯;而貿易戰方面,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敵人。

  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近乎完美地閉幕。9月15日,美國總統選戰鬥得難分難解時,百年老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由華爾街一手炮製的虛擬資產泡沫,正式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候任總統未宣誓便要頭痛美國有史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一度令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華爾街幾陷於癱瘓,需要聯邦政府千億元計的應急資金救助。在全球災區處處之際,骨牌效應排山而來,歐美同時望向一個救生圈──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量的外匯儲備,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責忽然落在中國肩上。中國不負眾望,在極其艱難的時刻仍然保持百分之八的年度經濟增長。

美元碰不得

  感謝尼克遜廢除美元金本位制度,奧巴馬2009年上任後立即通過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指示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年聯邦赤字達到破紀錄的一萬四千億美元,而國債則上升至十三萬億元。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美國需要中國的配合,但美中關係會因而變得更加親密嗎?

  中國在應對美元資產貶值威脅的策略上,觸碰了美國的高度敏感神經與國家核心利益──美元。中國為了擺脫美元的負面影響,與主貿易伙伴推出貨幣互換協議,避開以美元結算以減低匯率風險。分別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及印尼6 個國家或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積金額達6500 億人民幣。  誠如美國國會眾議員保羅(Ron Paul)所言,沒有一個挑戰美元地位的國家會有好下場的。保羅在國會發言呼籲結束美元霸權,指出那些不甘受美元控制的國家,如伊拉克、伊朗和委內瑞拉,紛紛受到美國嚴厲的制裁,其中伊拉克政權更被徹底顛覆。弱國如兩伊挑戰美元有如以卵擊石,但對於總體經濟實力可觀的中國,美國嚴陣以待,逼人民幣升值壓力急升,中美匯率戰一觸即發。

奧巴馬「重回亞洲」

  2009年2月,新任國務卿希拉莉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她打破歷任國務卿先訪問歐洲的慣例,選擇到亞洲,分別訪問日本、南韓、印尼和中國。希拉莉競選總統的政綱上曾形容美中關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話聽在日本耳裡必然十分刺耳,但希拉莉首度出訪卻選擇先到日本,最一站才到中國,也是打破過去美國訪華官員回程才到日本的習慣。希拉莉此行多被解讀為是禮節性的訪問,甚至有說是因為中東和歐洲早已派去奧巴馬的特使,留下不重要的國家才讓她走一趟。今日回頭看來,這些分析可能太低估了奧巴馬政府的部署。希拉莉的亞洲行,現在看來更像是為美國調整亞洲戰略熱身。

  2009年3月,才從中國回來沒幾天的希拉莉又找上了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不是寒暄,是抗議美國海軍探測船「無瑕號」在南中國海遭受中國船隻干擾。美國船隻當時正收集中國潛艇進出基地的數據,但多艘中國船隻靠近,還險些發生碰撞。5月,希拉莉在一個論壇上說:中國在拉丁美洲取得的外交進展令美國感到困擾。同年7月,希拉莉再度出訪亞洲,在曼谷高調宣稱:「美國重返亞洲了」。這句不起眼及被視為半戲言的說話,今天看來似乎並非虛言。

  正如本文開首時指出,二戰時亞洲是美軍的主戰場,戰後也在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駐兵,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則直接全權管理。至70年代,尼克遜才改行「收縮亞洲」政策。四十年後的今天,奧巴馬政府宣佈「重返亞洲」,亞洲隨即進入「多事之秋」。

  首先是日本政壇戲劇性地在不足一年內換了三位首相,2009年9月民主黨擊敗戰後不敗政黨自民黨,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在希拉莉宣布美國要重返亞洲後,作為美國盟國首相的鳩山,卻竟然主張「脫美入亞」,即是試圖跟美國地位對等,自主發展對華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美國長期以來要求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跟美國走,鳩山卻想讓日本走自己的路,最具象徵意義的做法是要求美軍遷移甚或撤出沖繩基地;其次是主動與中國構建關係,提出與溫家寶設立總理熱線。

  就在沖繩美軍基地搬與不搬的爭拗中,2010年3月26日晚,黃海水域巡邏的南韓天安號護衛艦神秘被外來魚雷擊沉,朝鮮半島即時戰雲密佈。經近兩個月的調查後,美、澳、英、瑞典四國專家的報告指,天安艦是被朝鮮製魚雷擊沉的。此事朝鮮予以否認,美韓則譴責朝鮮挑釁。中國同時與兩韓保持外交關係,南韓對中國未對天安艦事件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表示不滿。而美國則以加強保衛韓國為由,在黃海和東海安排了多場美日韓海上大規模演習。由於演習地點太接近中國,中國提出抗議之外,也同樣在黃海進行實彈射擊演練。

  至於鳩山,最終「脫美」不成,反倒被政治獻金醜聞纏身,及因不再堅持美軍遷移基地引發民憤,在任不到八個月便於6月2日下台。6月12日是上海世博日本周,接任鳩山的菅直人本來說好赴華出席,順道會晤中國領導人。但據報道說,菅直人在與奧巴馬通電話後便打住,改由已下台的鳩山由?夫做代表。一說是奧巴馬不喜歡他太早訪華,而於時間上菅直人6月27日在加拿大參加經濟峰會時會見到奧巴馬,若他真的訪華,便造成先到中國、後見美國總統的局面。

  天安艦事件未了,7月23日希拉莉出訪越南。除繼續指責朝鮮好戰,希拉莉還提出,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涉及美國國家利益,表示願意與相關各國商討解決分歧。中國一直聲稱擁有大部份南中國海的主權,對美國挑起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爭奪領土甚為不滿。而美國則與越南宣佈將會在南海舉行兩軍合作演練。

  頻繁的海上軍演未完,9月7日,日本海上自衛保安廳指中國漁船閩晉號「非法」進入釣魚島水域,並故意衝撞日方巡邏艇,扣押了中國漁船和人員。事後日方一反常態,異常強硬地要依國內法審訊中國漁民。而就在事件發生前幾天,面臨黨內競選的菅直人與對手不約而同地在政見辯論會上提到釣魚島是日本故有領土,並對於中國不斷的壯大軍力表示擔憂。

  而在中國多番提出外交抗議時,美國副總統拜登卻火上加油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完成」。美國務院官員及希拉莉本人,一再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範圍。

認識釣魚島風雲新形勢

  本文不嫌其煩地整理二戰以來美、蘇、中、日的外交互動,從中不難看出,過去美國對華政策從未曾經過日本。尼克遜以來便如此。在為日本打氣之餘,拜登此言,或可理解為是向中國表態:美中日三角關係生變了──美國挺日本。在溫家寶於紐約拒見菅直人及使出連串反制措施後,日本最終也得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可是,中國的強硬反應,予英美傳媒「中國盛氣凌人」的口實。而這、菅直人彷彿打得不太漂亮的一仗,會不會是目的卻已然達到。而菅直人回國當日,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了東盟領袖,表示美國將在亞洲擔當領導角色,並支持他們與中國爭奪南中國海主權。而被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殺個措手不及的阿基諾三世,便於會後聲稱不喜歡中國把南海說為南中國海。

  由「收縮」至「重返」,四十年轉了一圈,美國又再軍臨亞洲了。中國和日本民眾因為釣魚島之爭而民族情緒高漲,現時兩國巡邏艇天天對峙。談到保釣,中國民眾自然會把矛頭指向與日本,但細看戰後以來的美中日關係,日本隨了享受繁榮帶來的物質生活外,在政治和軍事上應有「在人屋簷下」之嘆。

  如要真正解決釣魚島問題,中國要應對的不是日本,而是要吒?亞洲的美國。而在更大的佈局考慮下,美國會清走這根碰一碰便發熱的是非棒嗎?大概不會。釣魚島既可令沉渣泛起,又有地理上的軍事價值,是對中國的最佳牽制。只要美國仍需利用一些議題來操控中日的神經,釣魚島的爭議便沒有徹底解決的一天。

Friday, October 08, 2010

美元煩惱

  美國財長蓋特納繼續火力全開地指責人民幣不大幅升值,損害了美國和國際經濟。他的這番話讓人頓時有了時空錯亂的感覺,為何眼前一切彷彿似曾相識。想起尼克遜總統時期的美國財政長康納利,美國當時指責歐洲和日本不公平的匯率制度,嚴重捐害了美國經濟,造成貿易赤字失衡。法國總統戴高樂反駁指美國的赤字是「不流淚的赤字」,意思是指美國濫發貨幣,而作為世界唯一的儲備貨幣,美元貶值導致的通脹代價,都由全世界分擔了。財長康納利不客氣的回應說:「這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煩惱(American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your problem)」。

  蓋特納高調為美元鳴冤,要讓全世界都認為人民幣佔了美金的便宜,一些好附和西方的中國自由派人士,也加入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不按國際規則運作。而事實是最不會為美元發愁的是美國,煩惱都是那些以美元為資產儲備的國家,中國擁有最大額的美元債券,煩惱也最大。

  當年因為越戰長年的消耗,弄得國庫空虛,尼克遜便怪罪日本和歐洲。現在伊阿戰爭年燒掉千億元計美金,再來一場金融海嘯,奧巴馬政府把罪名栽到中國頭上來了。

  美國政府和一些國會議員說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可以讓中國進口貨更貴(美官員好稱是合理價格),而美國出口貨品便更便宜,因此便能調整對中貿易逆差的失衡。這表面上異常簡單的道,其實一點實用意義都沒有。美國人愛進口貨品是因為價廉物美,中國貨貴了便會去找更便宜的,越南或印度,哪一個國家都可以。所以美國進口量是不會減少的。至於出口,問題不是美國貨品的定價,而是美國有什麼可出口。美國過去卅年近似瘋狂地發展金融,製造業都被淘汰得大半了,要他們重回國土是沒有可能的。至於新興產業,美國的優勢亦不如前,時興的再生能源業,美國並不具有龍頭地位。

  所以,藉匯率戰「搶劫」別國資產,拖跨競爭國家的經濟,才是真正目的。近日有國際組織倡議起草新廣場協議,先不論具體內容,光「廣場協議」四字也夠嚇人的了。1985年歐美與日本簽訂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持續大幅升值,製造出日本最大的經濟泡沫。踏入九十年代,泡沫爆破了,日本經濟亦從此走向漫長的衰退,至今仍沒法恢復。

Tuesday, October 05, 2010

選舉恩賜

  奧巴馬總統昨日召開了首場白宮「社區大學高峰會議」,全國百名社區大學校長及負責人參加了會議,主要是聆聽總統宣佈兩項資助發展社區大學的撥款計劃。總統在會上讚揚社大是無名英雄,並要求全國社大在2020年之前,額外增加五百萬名畢業生。總統特別提到中國和印度都沒有削減教育經費,但共和黨國會議員則忍心削減教育撥款。

  在白宮舉行一場專為社區大學教育而辦的會議,可謂前所未有的,對於在高等教育系統內最不受重視的社大,起了相當大的鼓舞作用。總統的演說也相當之漂亮,但卻是典型的政客套話,顯然是為了十一月中期選舉而做的另一場政治秀。

  首先,總統昨日送給各社大的禮物──兩項撥款計劃,只能說是杯水車薪,而錢也不是來自聯邦政府的。一項是私人基金會贈予的三千五萬元教育資金,另一項是由私企業以每所一百萬元為限,資助個別有特殊成績的社大。總統去年曾提出在未來十年,為社大提供一百廿億元撥款,但最終被國會削減至廿億元,這就是為什麼總統指責共和黨刪去社大的資金。

  不過,總統沒有說明,被刪去的撥款是調動作為支付他另一個心愛項目──醫保改革的開銷。一場白宮高峰會無疑可以令總統加分,但如果總統的能力只限於找私人基金會或大企業出資,便沒有什麼可值得誇口的了。

  眾所周知,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全國各地的社區大學因為聯邦和州政府的預算危機,經費被一減再減,決不是一百萬元足以填補的。而另方面因為就業市場不景,大量人士重返社區大學,在一減一增的強烈反差之下,社大和學生均面對近年來最惡劣的境況。在選舉前講幾句好聽的話便算是恩賜嗎?美國的中小大學教育素質在不斷下降,而國家的前途取決於教育,這是總統明白的。總統可以用千億元救助華爾街,讓金融家大翻身,為什麼就不能用實際行動來辦好教育。

Saturday, October 02, 2010

迷網一代

  新澤西州一名大學一年級同性戀男學生,在宿舍房間內與男友幽會,性愛畫面被同學偷拍並即時上網直播。男生事後得悉此事,羞憤之下跳橋自殺身亡。涉嫌偷拍的一男一女學生,被警方控以侵犯私隱罪,檢察官仍在研究是否加入仇視罪行罪名。

  此宗校園悲劇令社會嘩然,紛紛呼籲關互聯網的破壞性;也有人認為案件是錯用高科技的悲劇例子。從科技及互聯網應用角度去總結,也許可以令人們反思這些已被視為生活必需品的東西,其實也帶著高度危險性。不過,如套用「槍不殺人、人才殺人」的理論,殺人的不是互聯網,而是偷拍同窗的兩名年青人。他們的行為,直接對死者造成不可承受的精神壓力,因而最終選擇走上不歸路。

  彼此是相識的同學,都是大學生了,年齡雖輕也不小了,是怎麼樣的心態導致他們會傷害死者呢?是他們心腸歹毒、冷血無情嗎?這正是檢察官的疑問。而從把偷拍片視頻放上網的男生的一些舉動,出於開玩笑的可能性更大。在死者向他借用房間之時,他便想到室友是在安排密會,於是便有了將實況偷拍及公諸同好的念頭。

  「遊戲人間」是我們年青一代的普遍價值觀,雖然美國經歷了金融海嘯,美國窮人也增加了不少,但總體而言,美國仍是一片樂土。首先是物質生活富裕,美國的貧窮線移到中國要成小康之家了;再加上本土沒有戰爭,社會環境基本穩定。在這安樂的狀態下,年青人最大的責任是享受生活,遊戲是存在的意義。因此,尋開心成為每天的首要工作,youtube和facebook能急促發展,創造了幾名八十後億萬富豪,皆因這些網站完全迎合了年青人尋開心的需要。把天下事遊戲化之後,偷拍同學讓大家即時分享,也成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這起「網絡殺人」案給社會最大的啟發應是反思時下的社會價值觀,特別生於安樂的年青一代;因為再過二三十年,他們便會是這個超級大國的領袖級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