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十月驚奇   

  所謂的「十月驚奇」是指在接近十一月選舉投票之時,也是候選人奇招頻發的時候。加州共和黨州長候選人惠特曼日前便爆出醜聞,被指僱用墨西哥裔非法移民長達九年,這位前家佣更現身指受雇期間遭受到剝削。這是今屆州長選舉開打以來最吸引民眾的選舉新聞。惠特曼競選團隊質疑爆料的時機,指責這純是對手的選舉技倆。這種反駁方式本身就有點可笑,換了是惠特曼手握可重創布朗的材料,也同樣會選擇在最接近投票日的關鍵時刻引爆吧。選民關心的是事實真相。

  惠特曼對於亞裔選民並沒有太大興趣,但對人口眾多的拉美裔選民卻積極爭取,本周六原定的第二場候選人辯論會,便會以西班牙語雙語進行。如今受到一名墨西哥裔前僱員指控,惠特曼就算不致於前功盡棄,於拉美裔選民中的形象也大打節扣了。更諷刺的是在爆料前一天,惠特曼在電視辯中還指出解決非法移民問題的最佳方法,便是懲罰聘請非法勞工的僱主。

  如何拆解這場醜聞帶來的影響,惠特曼的初期反應並不理想,她推說女傭在去年才自白是非法移民,得悉後便立即將之開除了。但女傭律師又提出信件顯示惠特曼確是早便知情。惠特曼還有什麼招數,大可拭目以待,但除了僱用黑工外,另一些個人因素也不容忽視。

  在首場辯論中提問人問加州移民對社會有貢獻嗎?惠特曼竟然不屑一答。又對於廿八年來從未參與投票,她只是一臉苦情的表示歉意。她不必因不參與投票而向選民道歉,投票與否是個人考慮。只是,近卅年都沒興趣投票的人,今天卻告訴民眾她關心政治,有能力改革加州政府的運作,這也太不靠了吧!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政客之爭   

  看完了加州州長選舉首場候選人電視辯論,一個最凸出的感覺是:一個自稱非政客,腔調卻十足政客味道;一個老牌政客,卻拚命證明自己不是政客。

  共和黨州長候選人惠特曼是電子灣(ebay)的前行政總裁,商界的成功傳奇人物兼億萬富豪。代表民主黨的候選人布朗曾兩任加州州長,屋崙市市長,現任加州總檢察長。論到候選人辯論會的經驗,布朗絕對是優勝的,於是惠特曼便採取了將對手優點化為缺點的策略,由第一個問題開始,便主動攻擊布朗是一個有幾十年從政經歷,卻沒有政績的過氣政客。這點當然布朗不會認同,反稱自己公共事務經驗多,管理政府與經營私企完全不一樣。

  中國俗語說:「薑還是老的辣」,布朗兩度輕鬆地以自己的高齡化解了尖銳提問。第一個問題是:即將享受公務員退休金的他如何能改革被指已不勝負荷的退休基金呢?布朗回答:選我最好不過了,我今年七十二歲,當選後要七十六才能領退休,連任更好,要八十後了。又一問題是他如何保證不會像當年剛任州長時,立即又跑去選總統。布朗說:我的年齡便是保證。

  銳利的詞鋒,與幽默的對答,只能說是娛樂成份十足,讓觀眾看得開心。不過,於選民而言,更需要知道誰會是更好的州長。加州失業率全國排第三位高,預算赤字早已升到天文數字般,教育、社會服務等等問題又一大堆,兩名的政客和準政客互相攻訐,對中間選民應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州長辯論還有兩場,但相信數視率只會一般,誰能出線當州長,主要還取決於競選團隊的動員能力。

  什麼是「民主」?是人民作主嗎?州府政治腐壞至不能正常運作的景況,我們能作主嗎?布朗和惠特曼都說只要當選,便能化腐杇為神奇,讓州府脫胎換骨。不論民眾願意不願意,他們其中一人就會是下任的加州的州長,拭目以待吧!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中國底線

  中國以罕見的強硬手段回應了日本扣押中國漁民事件,日本最終極不光彩地屈服了。這場亞洲兩大國的外交風波,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從美國官方喉舌「美國之音」,至各大國際媒體的分析文章,主題大多環繞著如何應對一個「來勢洶洶」的中國,呼應著長期宣揚的中國威脅論。

  溫家寶總理在紐約的四十八小時裡,在多個場合重申,希望國際社會及美國不同階層人士都明白,中國向世界伸出友誼之手,但別誤會可以拿主權和領土問題來挑釁或試圖約制中國。溫總在聯合國大會上以《認識真正的中國》為題發表演講,說明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國內問題一大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熱愛和平及負責任的國家,願意對國際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不過,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務上,這是中國的底線,絕對不會退讓。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日過於強勢,會嚇怕了亞洲鄰國,也會讓美國有介入亞洲事務的藉口。就在溫家寶離開紐約後,奧巴馬便與東盟元首會談,一再表明會干預南海主權爭議。因此,有一說認為中國在此次釣魚島事件是明贏實輸,從此引起各國的防範和對抗。

  這種勝負論似是而非,因為圍堵中國已經是美國的既定國策,挑撥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矛盾,亦已經步署了一段時間,中國已經到了不可迴避的時候。更不要說那些長期妖魔化中國的西方輿論,絕不是在釣島事件後才出現的。中國以從未有過的力度對付日本,配合溫家寶的講話,其實是要向全世界作一個示範。在船長獲釋後,中國仍然向日本施加外交壓力,並且派出武裝漁政船常規巡邏釣魚島水域,同樣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底線是不容挑戰的。

  試問主權與領土對哪一個國家不重要?為什麼國際輿論對中國維護主權會持否定和負面態度?清末民初在接近百年的那段苦難歲月,中國的尊嚴和主權遭遇歐美日等列強踐踏。今天的中國只是告訴天下,這時代已經結束了。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釣魚島引起一場錯綜複雜的外交戰

  日本政府於今年九月七日扣押在釣魚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引發了近年最激烈的中日外交衝突。中國總理溫家寶藉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時展現的強硬立場,以及中國政府連串的應對策略,最終導致日本宣布釋放被拘留已經十餘天的船長詹其雄。這場由日方挑起的外交戰,不意卻成為受美國步步進逼的中國一個顯身手的機會。

  眾所周知,釣魚島爭議源於美國在1972年將琉球群島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一併移交日本;這種私相授受於七十年代曾引發猛烈的保釣運動。及後,位處台北對開海域的釣魚島又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令中國大陸於釣魚島事務上多了一重顧慮;再加上《美日安保條約》的籠罩,令日本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可以控制釣魚島一帶。自七十年代以來,釣魚島一帶的摩擦一般都透過外交交涉平息,但詹其雄事件的本質與背景卻不一樣。從一開始日本便沒有打算將之作為普通事故,船長被「升級」送到日法院,公告以國內法起訴。

  日本決意跟中國正面衝突可能有兩種意圖。一是要確立日本對釣魚島的法理管治權,令日本領海向南移,形成對中國東海的進一步包圍。並趁衝突宣佈加強南部防衛,擴大自衛隊的規模。其次,就算不能完成司法程序,如成功逼使中國跟他展開高層談判,也可以彰顯日本擁有牽制中國的力量。透過扣留和起訴詹其雄,日本野心不可小覷。

  去年七月希拉莉在曼谷高調宣布美國重返亞洲,之後發生天安號事件、美國與亞洲多國在東海、黃海軍演,並介入南海主權爭議,其針對的目標都是中國。日本此時要證明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挑戰在經濟和政治影響力都不斷成長的中國,正配合美國重返亞洲、包圍中國的政策。

  在中國船長被扣留的前後,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會兌現助日本保衛釣魚島的承諾,國務院官員又不點名的批評中國單方面停止與日本高層對話;後來連副總統拜登也表明美中關係的構建必須要透過日本。就在日本宣佈放人前幾小時,日方還引述美國務卿希拉莉的話說《美日安保條約》包括釣魚島。所以,表面上聲稱不介入中日釣魚島爭議的美國,似乎處處提醒中國不要忽略其影響力。

  所以,那些主張解放軍開戰艦收復釣魚島,或怪責中國政府軟弱的人士,把事情過度簡單化,中國所面對的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外交形勢,對手也絕非幾艘日本巡邏艇。因此,中國政府才嚴陣以待,重手還擊。尖銳的外交辭令明明白白的告訴日本,如涉及主權問題,中國沒有妥協的餘地。中國既停止與日本官方交流,並使出多種經濟制裁措施,包括停止商討春曉油田的合資開發、暫停討論增加航班、推遲更新售日煤炭協議、抵制日本旅遊業、以及日方披露而中方沒有承認的限制稀土輸日等等。日相要與溫家寶會談,也遭受到中方斷然拒絕。

  中國對日的強硬姿態也應用到美國身上。溫家寶在紐約堅決否定了人民幣需按美國要求升值,亦反駁美中貿易逆差是中國的責任。至於被視為令日本軟化關鍵的四名被中國拘捕的日本人,所屬的建設公司「藤田」本是日本百年老店,但早已被高盛收購。即是,被捕四人是在日的美國僱員。

  面對中國的反制措施,以及藤田職員被捕事件,扣押中國船長由最初是顯示日本實力的籌碼,變成為一隻燙手山芋,為日相菅直人平白增添了相當的國內煩惱。至於昨日還挺日的美國國務院,立即發表聲明稱高興事件得到解決。美官方喉舌「美國之音」的報道則指中國反應過敏過激,將會引起亞洲國家的憂慮。同一日,總統奧巴馬與東盟領開會,表達了美國將積極參與亞洲地區事務(包括南海主權爭議)的意願,並排出系列出訪東盟國家的行程。

  詹其雄船長已乘專機安抵中國,而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在新加坡參加「全球對話」會議時強調:「中國始終視東盟和東盟國家為可以信賴的好兄弟」。成熟的策略籌謀與充足的自信,令中國贏了一場硬仗,但戰役遠遠仍未結束。

新保釣事件意義拆解--思考保釣

  因美國將釣魚台群島的行政管轄權轉移給日本而引發的全球保釣運動,隨著本月發生日本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如果保釣人士不認清局勢,可能只會有幫倒忙的機會。

  昔日留美學生發起保釣運動,是因為兩岸政府在諸多政治掣肘和考量之下,沒法向超級大國美國說不。由民間自發的抗爭,讓世界聽到中國人捍衛領士的聲音,在最艱難的時期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保釣前輩其志可嘉,功不可沒。

  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以及兩岸關係在馬英九治下快速改善,與四十年前相比,中國面對著很不一樣的國際環境與挑戰,釣魚島的戰略地位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美國把釣魚島移交給日本,一手製造了中日領土糾紛,如今每次聽到美國呼籲中日和平解決釣島紛爭,便覺噁心。其時中美並未建交,台灣又是在美軍保護範圍之內,美軍另有基地在南韓和沖繩,而釣魚島離台灣和沖繩都相當近。當年美國將釣魚島轉到日本治下,不如說是有意留為己用,以作不時之需。
  
  中美日台關係這四十年來發生幾番的轉變,經過船長詹其雄被扣押事件,可以清楚看到,收復釣島的主要障礙並不是日本,而是美國。當中國採取連串手段反制之時,日本並沒有什麼牌可以反擊,只是不斷請出《美日安保條約》,一者用來威脅中國,二者作為日本管治釣島的法理證據。美國之所以一再配合演出,是因為奧巴馬政府已經決心要做亞洲的領導。欲當上亞洲一哥,則必先要壓抑中國。
  
  但幸而今天兩岸形勢緩和,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讓大陸在釣魚島問題上少了一些後顧之憂,與日美交手的可用籌碼也更多,不必單靠民間。溫總理在紐約演說時指出:「在涉及到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中國是絕不會妥協,絕不退讓。不僅現在,即使在很窮的時候,中國也是錚錚鐵骨。」事實也證明,中國政府運用經濟、政治等手段,成功逼使日本退讓。
  
  所以,民間保釣運動應依新國際形勢而調整,出海保釣宣示主權已經不再是優先。更不要說一些所謂保釣人士,表面是保釣,內裡卻想醜化中國政府,搞個人英雄主義,將保釣變成控告自己政府的鬧劇。為了中國的持續發展,面對凶險的國際形勢,保釣運動應朝著為國家分憂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製造內部矛盾。

強國外交

  日本於今年9月7日非法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引起的新保釣事件,至24日漁船船長終獲無條件釋放,其間中日美的三方的明暗過招,反映了最新此三國的利害關係與國力的強弱消長。

早前一些關心此事的民眾認為中國政府過度軟弱。近的有星島中文電台的女聽眾說看到中國兩艘船政船遭七隻日艦包圍,極度氣憤,怨中國政府為何不敢派戰艦到釣魚台。遠有香港一些主張出海保釣的人士,快而準地把槍口指向內,責政府軟弱無能。這類埋怨有的是出於愛國義憤,也有些是源於個人英雄主義和反中情意結。妖魔化中國的現象其實並不單流行於歐美,在中港台也不乏同好。

  其實只要好好關注事態發展的相關新聞,便會清晰看到中國政府在此起事件中的應對手段,均比過往強硬、多元和有智慧。其間包括層層遞升的外交壓力、實質的經濟制裁、以及溫總理的「反制措施」(包括在紐約公開譴責日本、4日本人涉嫌擅自闖入軍事管理區被捕)。

新釣島衝突的嚴重程度,也不局限於海島的主權糾紛,而是關涉到更實在和更長遠的中國國家安全,以及與美日三邊勢力的消長。也許有些會認為真槍實彈的對峙才算是強硬,但未見得這就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國政府處理此事的決心和智慧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

  時下流行質疑保釣運動自七十年代以來,為何未見中國政府以武力收回釣魚台?

於地理位置而言,釣魚台屬台灣宜蘭縣的管轄範圍,台灣政府一直宣稱擁有釣魚台主權。中國大陸若真的調動戰艦群前赴,恐未遇上日本戰艦,便要先面對來自台灣政黨的抗議,甚至會演變成另一波的衝突。若沒兩岸事前充份的共識,大陸武力保釣必須極度謹慎。兩蔣時期是動員勘亂,李登輝則認同釣魚台屬於日本所有,他的繼任人陳水扁又自稱是全台最親日的政客。中國的海軍倘於其時進入釣魚台水域常規巡邏,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而台灣海軍主動與日對抗更是不可能發生之事。

  自馬英九上台後促進兩岸交流,大大增強了兩岸官方高層的互信。此一轉變令日本開始為可能的兩岸統一而作出軍事準備,早前日本拋出加強南部防衛計劃,以及在釣魚台水域強行「執法」,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要形成封鎖中國東海的基本格局。與早年只是日右翼份子蓋燈塔,層次已經截然不同。

  至於月來在東海與南韓軍演頻繁的美軍,在沖繩有長駐基地,雖然當地民意恨不得美軍離去,可惜支持遷走基地的日本首相鳩山卻先一步下了台。在發生扣押中國漁民事件前,美日特意澄清《美日安保條約》仍然適用於釣魚台水域;昨日(廿三日),國務卿希拉莉與日外相見面後又重申了一遍。所以,在批評中國為何不派出戰艦到釣魚台之前,要理解中國海軍面對的並不止於幾艘日本小巡邏艇。貿易掀起實質的軍事衝突,並不是明智之舉,孫子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上策,船長獲釋顯示了今天的中國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保護國土和國民。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Change

  「Change(改變)」曾幾何時是奧巴馬總統的代名詞。由2008年競選運動至今,奧巴馬不斷重複此一主題。選前,他呼籲民眾相信他是能改變美國社會以至國運的政治家。上任後,奧巴馬成功推動如健保改革及金融改革等重大立法,每一次總統都會稱自己為美國成功帶來了轉變。儘管奧巴馬已相當努力推動變革,但選民似乎仍未滿意,並且變心的速度更是驚人。

  離國會中期選舉月餘,奧巴馬的民望持續走低,最新民調發現,竟有多達三成半受訪者情願前總統喬治布殊主政,也不要奧巴馬。而主要原因是愈來愈多選民不滿奧巴馬政府處理經濟問題的未見成效。甚至有女選民當眾向奧巴馬說,對他已失望透頂,並對他遲遲未能實踐改革承諾失去耐性。

  日前在華盛頓舉行的社區大會上,其中一名中產女選民擺出憤怒和不耐煩的表情,對著奧巴馬說:「我再無氣力撐你了!」

  兩年前,大街上很難找到對布殊依依不捨的民眾;但兩年後的今日,卻有三成五的民眾相信他會比奧巴馬要做得好。這是極其奇怪的現象,一位已落任兩年,並且不受歡迎的總統,其民望竟會反彈上升。

  其實,布殊什麼都沒有做過,若要是他真的取代奧巴馬重返白宮,相信也未必便能會比奧巴馬做得好。所謂民意調查就是選民情緒的反映,遠過於是理性的分析。不滿現狀是選民的常態,現行的選舉制度也給予民眾定期換人的權利。同一的制度,也訓練了民眾短視和健忘的習慣。說一句公道話,兩年前選民熱情地選擇了一位對聯邦事務、經濟政策經驗膚淺的新鮮人當總統,又怎能期待他上任後便能扭轉乾坤、開創太平盛世呢!

  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下,選民大概只會與在位政客齊享富貴,決不會共患難的,管你是奧巴馬抑或是布殊。

「赴釣魚台宣示主權」是甚麼一回事?(轉載)

「赴釣魚台宣示主權」是甚麼一回事?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3.html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日本元素

  前一周在星島中文電台的《總編輯時間》裡談到欲理解新一輪中日釣魚台糾紛,需注意美國宣告「重返亞洲」的實質意義。有兩位聽眾很不以為然,指責這是妖魔化美國的言論。本周一,日本宣佈繼續扣押中國船長;數小時之後,在太平洋的另一岸,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美日協會(US-Japan Council)上演講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而達致。拜登曾任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也是奧巴馬內閣中最熟悉外交事務的官員,由他以副總統身分評論美中日關係,不能不予以重視。

  拜登說:「we have to get righ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rankly, I don't know how that relationship can be made right other than going through Tokyo(我們需要正確處理美中關係…坦白說,我不知道如非透過日本,這關係怎能夠是正確的)」解讀拜登發言的主旨,實實在在的表明美國是在「利用」日本。而基於雙重利益關係,既能牽制中國又討好美國,日本當然甘於擔當這關鍵角色。

  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美國急需重新為美中關係定位,也就是拜登說正確的美中關係。所謂「正確關係」,也就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策略。華府欲維持有利於美國的雙邊關係,為何不直接與中國協商,而必須調動「日本元素」?這當然是因為某些美國欲得到的好處沒有被中國接受。

  為了在談判桌上有更高的議價能力,美國需要增大自身對中國的逼壓感。這包括韓美黃海軍演;與東盟從眉來眼去,至真槍實彈的軍演;重新挑起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等等,在在都是炫耀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

  從這思路出發,便不難理解為何日本敢於扣押中國船長。倘若要猜測扣押船長事件將如何解決,便必須加入研究目前美中正在討論中的各項雙邊議題。中美日都是成熟的國家,出現非理性的激烈行為的機會極低,但在明暗角力中如何出招,卻是三國實力的一場重要較量。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問中大校長

  近日讀到沈祖堯校長就中大校園內擺放「港支聯會女神像」一事的致師生及校友公開信(見文末附件),表示已向學生會提出將「新民主女神像」擺放在校內文化廣場的方案。讀罷全信,作為校友,頓感萬分悲痛。校長舉措輕率,為逢迎校外政治利益團體及個別學生組織,竟然放棄了大學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的角色與地位,並造成校政管理上的紊亂。

敢問:

1 香港中大大學於學生申請在校內擺放雕塑的政策是什麼?是個別情況個別考慮,抑或有具體的一貫政策?倘有校友要求在女神像旁同時擺放其他政治雕塑如鄧小平像,可以嗎?

2 校長在信中既謂眾說紛紜,又憑甚麼確認必須擺放?可否說明你的「眾說」是如何整理及取捨的?為何立即便跳到只斟酌擺放位置?其決定基礎和依據是什麼?

3 校長說:「有不少人認為學生會在文化廣場展覽雕像的建議最為可行」,這「不少」具體是多少名、甚麼基數下的「不少」?

4 校長只與學生會代表開會便決定一切,這是合格的溝通嗎?眾所周知,學生會能代表多少學生的意見?!近年那怕是在校學生吧(不計已離校的校友),與學生會「意見不合」的事件甚多。中大學生會在中大學生中有多大代表性,存疑。而由他們主張的「迎神」行動事前有沒有經過全校學生及校友投票?認受性何來?

5 為何校長默許了學生早前先斬後奏式強行擺放神像的行為──因為在公開信中隻字不提、不批評?是否日後只要霸王硬上弓,便可以在中大校園任意而為,而校方不會有任何追究行動呢?

6 校長曾說在六四時流過淚,這個人情意結是否影響了校長今次處理「港支聯會女神像」的判斷?一名高級行政人員的個人感情或價值觀與機構的決策應否分割?

7 香港中文大學作為一所世界知名的學府,是誰的資產?幾名在校學生可以憑其個人喜惡、或結連少數所謂的校友,便可以為校園添加政治或信仰符號,這行為合符常理嗎?國際上還有哪一所著名大學有類似的做法,可以任由學生校園擺放物件?請校長指教。

8 校長提出的擺放方法和地點,是永久性或臨時性質?有沒有時限?抑或就有時限,卻可無限期續放?請說明。

(附件)

各位同事、各位同學、各位校友:

中大學生會建議在校園擺放「新民主女神像」一事,討論多時。今天,我和同事剛與中大學生會的會長及幹事就此事面談。我想藉這封公開信向各位說明大學對處理此事的看法。

中大一直堅守言論和學術自由的宗旨,對不同見解和意見,抱持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在處理擺放「新民主女神像」的問題,我們同樣秉持著這種開放的態度。

自六月四日以來,「新民主女神像」放置在大學港鐵站外空地,大學一直透過大學輔導長與中大學生會溝通,尋求合宜的解決方法。

我非常重視溝通,樂意聆聽和了解各界人士對大學事務的意見。過去兩個月,透過多個場合,我接觸到中大不同的教職員、同學、新生和校友,以及媒體和公眾人士。我把握每一次機會,就「新民主女神像」一事了解大家的看法,同時,我亦非常感激很多人透過電郵及其他多種途徑,給予我們寶貴意見。

有關「新民主女神像」一事,我收集到的意見非常紛紜。有支持在中大校園內豎立雕像的,亦有堅決反對的;有贊成短期在特定地點擺放,亦有贊成永久擺放;至於應否在大學港鐵站外擺放,當然有贊成也有反對。大學既要考慮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同時亦要貫徹大學的政策。

總觀我們收集的各項意見,有不少人認為學生會在文化廣場展覽雕像的建議最為可行。因此,在今天會面時,我們向學生會提出將「新民主女神像」擺放在文化廣場的方案。學生會須處理雕像的安全、責任保險及人流管理等事宜,而大學有關部門則會盡量提供協助,以確保完善安排。文化廣場為同學們經常舉辦活動的場地,由大學師生中心管理委員會委託中大學生會安排場地借用事宜。由於鄰近中大學生會會址,方便中大學生會幹事管理,較之擺放在大學站外空地,應是更合宜的安排。

中大的不同成員對這個問題或有不同的觀點與立場,然而我一直相信,透過真誠和理性的溝通、本著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的態度,我們「中大人」總可以減少分歧,達成共識。

校長 沈祖堯謹啟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七日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九一八

  日本政府提醒在中國的僑民注意本周六中國可能出現的反日示威,這說明日本對於九月十八日發生過甚麼事情是一清二楚的。九一八是中國抗日戰爭起點,也是日本政府明目張膽赤裸裸地侵略中國的日子。七十九年前那一天的巨變,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仍是未敢忘記的一段歷史。今年又遇上日本在釣魚台水域非法拘留中國漁民事件,九一八紀念日多添了新意義。

  小時讀中國歷史教科書,對於日本侵華一段的資料有限,並且只是概述式的提到幾件大事件,因而未能對抗日戰爭有真正感性的認識。直至唸大科預科那一年,一齣叫做《慘痛的戰爭》的紀錄片,才讓我徹底認識到日軍當年的暴行。紀錄片的畫面都是真實的戰地場景,具有強烈的說服力,日軍為中國人帶來巨大戰爭苦難,可謂罪孽深重。

  最近有一齣新拍的抗戰電影叫做《喋血孤城》,由呂良偉主演,宣傳重點是一部由中國大陸拍攝的抗日戰爭題材電影,首次正面地描述國民黨軍隊抗日的英雄事蹟。看了一小段預告片後,便打消要觀看全片的念頭。因為,《慘痛的戰爭》雖然是戰地實錄,但由於是黑白畫面,加上鏡頭不清及過於零碎,於戰場慘烈情況和血腥程度,遠不及採用現代科技手法拍攝的電影。看不下去,並非因為血肉橫飛的逼真畫面,而是過度真實,深深地勾起潛藏內心對這場不義戰爭的厭惡,更為慘死的國人心生不忿。

  戰後的中國沒能力在釣魚台領土問題上與美國對抗,今天國力強大了,但中國所面對的國際環境也相應變得更複雜。但無論如何,中國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在領土主權的問題是沒法逃避的,這也是中國成長必須過的一度關。 

Tuesday, September 14, 2010

自由與飯碗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日前公開指責警方「箝制新聞自由」。以記協主席身份,批評握有執法權力的警察部門箝制新聞自由,這是多麼嚴重的指控。記者是維護和實踐新聞自由的前鋒,一旦政府部門以行政手段阻止媒體自由採訪,即意味著政府抗拒公眾監督,進而危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那麼,警方到底做了那些令港記協如斯高調抗議呢?

  麥主席所指的是警方更換了警隊內部通訊設備後,突發記者不能再靠截聽警隊通訊而得到突發事故消息。記協指警方最初承諾會主動發佈突發消息,但實際上消息數量甚少。記協要求警方實時發佈突發消息,並認為傳媒不應在警方篩選下才獲突發事故資訊。所謂「突發新聞」一般是指交通意外和罪案之類,即時需要警員、消防與救護員處理的事故。 
  
  香港好些媒體長久以來將突發新聞作為主新聞,不但慣常佔據頭版位置,並且投入大量篇幅和資源,把撞車、兇案、搶劫、掃黃掃黑等一類新聞題材做得有聲有色,爭奪讀者和觀眾的眼球。這與美國媒體的傳統做法大相逕庭,美國媒體一般更重視社會及政治新聞,除非是特別重大和惡意的意外或罪案,否則選用的機會極微。因此,美國報章或電視新聞甚少找到如港聞式的「突發新聞」,而美國警隊更不會主動發佈突發消息,每日罪案報告內容大都是昨日或更早前的事故。如警方在事發後即時組織對發佈消息,必然是一年也不有幾回的重大事故。
 
  麥主席之所以把捍衛突發新聞上升至反箝制新聞自由層次,原來是因為有一間報館最近裁減了多名突發記者,為保同行飯碗,主席於是親自出馬向警隊開炮。香港報章引述麥主席的原話:「呢件事牽涉新聞自由,我都唔想扯到記者飯碗上,但係確實搞到有人被炒,真係好無辜。如果警方冇封鎖突發新聞,佢哋就唔使走」。 有關報館則澄清裁員是因為報社新政策要求突發記者需要寫稿,而不像從前只是口頭報料,因而辭退不合適的員工。

  原來如此!傳統作業模式的突發新聞記者面對工種需求的轉變,記協不是思索新聞業的整體發展方向,而是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即時把罪名歸到警方身上。香港的「新聞自由」義意,就是如此這般嗎?

轉博文:如何判斷 香港記者協會 的言論是否可信 ?

因為有報社裁撤突發新聞記者,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即發表聲明,指責香港警察沒有發放足夠的突發新聞信息,是箝制新聞自由,要求警方在突發事故發生廿分鐘內向媒體發出詳盡通知。

港記協的這番邏輯很是奇怪,為保同行飯碗而責警方限制言論自由,如此上綱上線的做法,是媒體人應有的態度嗎?以下一文有很好的分析:

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3.html

何必用古人

劉德華在訪問中說曾擔心新戲《狄仁傑》中有些不符史實的地方,但徐克告訴他不是拍歷史片,沒關係。電影是創作,確是不必視如教科書,但倘若連基本事實都不依,何必假借古人呢?乾脆全虛構便是,一樣可以拍出有觀賞性的好電影,《阿凡達》便是一例。借古人,等於同時借其所屬的時代背景,用意是豐富電影的可觀程度,加強吸引力。但又要硬說不是歷史片,不必計較史實,豈不是取巧嗎?

武則天六十七才當皇帝,由靚靚劉嘉玲來演,太離譜了吧,還不如大陸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的武則天飾演者呂中。又武則天登基當年,狄仁傑應有六十,比武少七歲。不合理的人物安排,只會完成打碎了欣賞和想像空間。

Tuesday, September 07, 2010

捐錢不如捐心

  自從章子怡發生了所謂的「詐捐」醜聞之後,公眾對於明星的善舉都多了一重疑心。上海媒體最近揭露成龍未如承諾捐出電影《大兵小將》的票房收入給北川建校。成龍澄清捐款未到只因票房未結帳,一旦帳款到位,便會把善款捐出;成龍基金會更表示會追究有關媒體失實報導的法律責任。不論事件最後會否對簿公堂,但從中可見到的是何謂「善心」。

  上海媒體報道羅列出校方並未收到成龍捐款的事實,而成龍方則以會計程序作為解釋,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的焦點都離不開技術性質的層面。援建四川大震後的學校,其出發點和目的應是源於「情」,要衡量此事的是非,也應從情入手。

  所謂情者,其實是行善的一顆同情心。因知道北川受災,北川中學需要重建,有感於學生的需要而付諸行動,才有了捐款的承諾。也可以合理的推論,當公開地說要捐出《大兵小將》的票房收入時,成北川中學理應是在成龍心上的。當一個人動了惻隱之心去幫忙別人時,應不會只是嘴巴說說而沒有行動的,更不會從此置若罔聞,對曾被他「關心」的對象不聞不問。

  從情理進一步分析,成龍當初應是感到北川的學子需要幫助,那麼我們便可以合理的疑問,以成龍今天的財富,必須要等到新上映的電影收益結帳後才有能力捐助嗎?學校工程是有進度的,學生也是急需正規校舍的,成龍既有關愛之心,又為何事必要等到電影收益入帳才肯捐款呢?他關心的是學生,抑或是電影分帳數目呢?怕即時捐款會多捐了嗎?

  又依情理推論,搞慈義賣活動的機構一般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可捐的現款,於是借物品拍賣方式,希望引來善心者出資。如果成龍要借《大兵小將》為籌建校費用,如用意不是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或許是為了引起公眾對北川中學的關心,盼共同出力。

在美國也常有類似籌款活動,如超市或百貨店會問付款客人是否願意額外捐出一元給某某機構;或是標明採配對制,依營業額數目,按比例額外捐出多少善款等等。前者純粹是代收善款,後者則帶有商業動機,借籌款來刺激營業額,同時又做善事。雖然後者動機不純,但最終仍有善款捐出,亦可謂之雙贏。

  由是觀之,成龍只承諾捐出票房,而不是自掏腰包,明顯是帶有商業動機的捐助。因為若要鼓勵民眾齊捐款,大可提出票價一律加一元,捐作學校建築費,不必有等待分紅之說了。有商業動機本也無可厚非的,只要最後受惠單位真的得到幫助便是。如今學校已建成,捐款分文未到,合理結論是當年的捐款者,其實是心不在學校呀!

Saturday, September 04, 2010

九萬五

  美國政府昨日公布了八月份的就業數據,全國失業率由9.5% 上升至9.6%,而據一項經濟專家的預測統計,大多數的專家認為高失業率會維持至年底,直至明年第四季度才可機會回落至8.8%。就業市場不景氣意味者消費難以有實質的復蘇,但美國股市沒有因此而失望,杜指周五維持連日來的升勢。華爾街的操盤手是否已經看到隧道盡處的光明呢?

  按一些分析文章指出,「雖然失業率微升,但分解其他數據顯示,私營企業增聘人員的情況持續,只因大批人口普查臨時工下崗,淡化了私企的積極影響。而從私企擴張人員的狀況,可以預期美國實體經濟復甦力量依然存在,雙底的機會大大減小。」越來越感到所謂經濟分析文章,與算命先生相差無幾,靠的都是其三吋不爛之舌。面對同一份報告,可以作出樂觀和悲觀的解讀,這又與選舉政治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

  今年的頭八個月,美國就業市場每月平均新增加了九萬五千份工作,但卻無助於改善失業率。其中除了此消彼長的互相抵消因素外,自然人口增長也是原因之一,投入勞動市場的新丁,加重了失業率的壓力。

  奧巴馬總統在勞工節長周末前預告下周將會提出新一輪的刺激就業方案,作為對失業率上升的回應。似乎這是美國政治運作的典型模式,遇狀況必須要回應,而所謂回應是指嘴巴的回應,只要講了便等於做了。自金融海嘯以來,聯邦政府已經推出連串措施及專項撥款幫助解決失業問題。病重未癒,現在又聞新對策,而主體還是減稅。這種修修補補的方法能有多少功效,不敢寄予厚望。國際經濟的互動關係已發生重大轉變,美國的勞工應如何應對?失去的工作機會恐不會再回來,新的工作又在哪裡呢?在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我們的勞動大軍在人力資源結構上又是否符合新形勢的需求呢?

  能言善辯的政客,能拿出更實質的答案嗎?

Friday, September 03, 2010

美八十後

  「80後」成為時一個熱門名詞,他們更是香港政黨搞社會政治活動的中堅分子。有一個普遍的印象,以為香港的80後都是熱中於搞街頭抗爭,敢於出位與政府鬥法的自由派。這刻板形象也許未必是真像,大概是受到媒體放大報導有很大關係。那麼,美國的80後在政治上又是一批怎麼樣的年青人呢?

  在兩年前的2008總統大選,突然蜂擁而至的青年選民,為奧巴馬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當時的評論多認為是奧巴馬的個人魅力和競選信息,吸引了這批新興年青選民熱心參與政治,因而令民主黨佔盡便宜。可是根據新近公布的2009調查數據,美國80後的政治立場取態比想像中保守。

  雖然整體上美國80後年青選民仍是傾向支持民主黨,但其中與共和黨的差距較之2008年已大幅縮短。2008年的同一調查支持民主黨的80後佔62%,共和黨僅佔30%;一年之後,這比例收窄成為54%對40%。這顯示奧巴馬當選並沒有為民主黨留住這批年青選民,反而是殘酷的就業市場和經濟不景氣,令他們轉向在野黨。

  除了在投票傾向方面,80後在界定自我政治立場時,也不如想像中自由派。2009年的調查數據,29%自稱是自由派,另28%是保守派,40%自認是中間派。亦即是說,在政治上沒定向的佔主流,左右兩派在人數方面是各領風騷。調查亦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選民便越趨於保守。

  綜觀而論,美國的80後十分之理性和保守,這點與香港的80後可能有些不一樣。

Wednesday, September 01, 2010

一通電話

  菲律賓人質事件進入了後期調查階段,由其延伸引發的一些政治爭論正在熱烈展開,而這場爭論全由特首的一通電話開始。

  香港旅行團在馬尼拉被挾持並釀成慘案,香港特首曾蔭權怒形於色地在媒體前公開斥菲律賓總統沒有接他的電話。就在這一刻,菲總統不接港特首電話便成為菲政府不可饒恕的罪狀,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公憤」。就在此時,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反批評曾特首不該打電話給菲總統,要打也應找人家的外交部長或警察總長。阮此番言論在當時無疑如火上加油,並且引把民眾對菲律賓政府的怒火引導到自己身上。

  27日,除了鋪天蓋地的網民指責外,香港教育學院的副教授沈旭暉在報上發表文章,讚揚曾特首的這一通電話「捍衛了一國兩制的尊嚴,鞏固了香港的國際空間」。沈又鼓勵港人要充分發揮「次主權」優勢,他認為香港有權派代表去營救、談判、調查,而不必因為香港不是國家而自我矮化。

  四天之後,政論家劉迺強在報上發表文章,嚴辭反駁沈,指「次主權」論是假學術,是「小政客逗著市民的情緒說話,為抗拒中央作論述」。劉稱,主權就是主權,香港從來沒有過主權,而屬於國家主權的外交事務,首要是對等。就算真的有所謂「次主權」,曾特首也只應打電話給菲律賓政府同樣一位「次主權」代表官員,但他相信菲政府不存在這樣一位官員。

  由人質事件衍生成「中港主權之爭」,曾蔭權的一通沒人接的電話,其影響不可謂之不深。香港長期存在一批分離主義分子,鼓吹與中央政府徹底「劃清界線」。爭論如何發展下去仍有待觀察,而至今稍有定論的是曾特首的民望,因人質事件而走了一趟過山車。8月9日(人質事件前)民調顯示港人對特首的支持率和工作滿意度創上任以來的新低;8月31(人質事件後)公布的民調,反創兩年來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