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長話短說-- 228符咒

228符咒

  今天是台灣228事件六十周年,令這在十餘年不斷升溫的敏感議題燃燒得更旺盛。有傳聞說馬英九要下跪,陳水扁則拍板指蔣介石是元兇。在黨派政治的操弄之下,228事件的歷史真相越來越變得模糊,它彷彿成了一道符咒,具有無比法力似的,但卻沒法說得清這神秘力量何來。

  關於228的成因、經過和責任等問題,史學家、政客和民眾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可是相關的研究和討論在今天都似乎變得不太重要,228只是政客的一個政治符號,也是誅殺政敵的符咒。228被利用和扭曲成為泛藍的原罪,並且是沒法救贖及不可寬恕的。連民進黨的一些高層也在電視媒體上承認,228的爭議與每年的選舉有關,政客炒作228的悲情可以爭取選票兼殺傷對手。這才是為何政客不讓228的歷史傷口復原的真正原因,與最近台灣媒體的民調顯示,自從民進黨上台之後,民眾感到「族群對立」日益嚴重的結論是吻合的。

  六十年台灣新從日本人手上回歸中國管治,國民政府對於台灣地方的官民衝突處理手法不當,於六十年後的今日,真的也只能追究歷史責任。因為當年的責任相關人物幾乎全都過世了,而李登輝也代表國民政府道歉了。目前的一些政客把228作為選舉武器,攻擊那些在228之後才出生的競選對手,如要求馬英九下跪,並不合符常理。

  國民黨應勇敢的按常理,據事實的面對228,不要老是在怕,只顧道歉和扮哀傷是不能解除228符咒的。國民黨為何要心虛,當代的政治人物只應總結歷史事件,建立防範歷史錯誤重複發生的機制,不必要把前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堆,也不應任由政敵玩弄悲情。這不是單純為選戰,而是為了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中國歷代皇朝和政府犯了不知多少傷害百姓的錯誤,但這並不應成為民族分裂的理由。美國政府在大蕭條時期也曾在華府以軍隊鎮壓露宿示威的無業民眾,卻也沒有養成一批年年月月要仇恨白宮的「族群」。當一些人可以不追究日本人屠殺台灣百姓之時,又有何資格再講族群仇恨呢?

Monday, February 26, 2007

長話短說--加價有理

加價有理

  灣區汽油價格本周升過了三元一加侖,而且是漲幅沒有頹勢,大有再創歷史新高的可能。而這一波的漲價並沒有如去年般連帶有熱鬧的外圍新聞消息。去年因為原油價格升上歷史高位,公眾對零售汽油加價都有了更多的心理準備。但新年以來的加幅,似乎不能歸咎於原油價格,因為年初原油每桶一度跌破五十元,與七十餘元的高位相差甚遠。那麼,是什麼因素能油價跌升呢?

  猶記得在去年十一月國會中期選舉前,汽油零售價也是無聲無色地緩緩下降,至普通無鉛汽油在灣區可以低至每加侖二元廿仙。但在大選後,油價即穩步上升,速度雖同樣也是漸進的,但卻是有升沒有跌,稍稍地又突破三元了。不論油公司或經濟分析師提出什麼理由,但唯一可以相信的只是:油價是人為操縱的,所謂的市場因素並不是絕對的理由。

  當一種產品有固定的需求,並且是必需品時,而零售價又沒有任何法例監管,在人性的貪婪之下,油公司操縱價格圖利又何足為奇呢?擺在眼前的事實,油公司的力量比國會還要大得多,因為無數國會議員要依賴油公司的贊助。更不要說白宮了,根本就是與油公司同聲同氣。

  作為消費者,面對不受控制的油價事實上是沒有反擊能力的,而唯一的希望是創新能源科枝。消費者團體過去一直試圖促使國會議員向油公司施壓,國會也高調的請來油公司巨頭參加聽證會了。但證明這並不會收到任何實質效果,倒不如把力量爭取議會支持發展替代能源科技。在去年油價高漲時,油電混合車大行其道,但當大眾習慣了高價汽油後,該類車種的需求又放緩了。支持減省耗費汽油是眼前唯一可以抗制油公司的方法,總比期待政客管制油公司暴利有效得多。

Friday, February 23, 2007

長話短說--春節正名

春節正名

  熱熱鬧鬧春節氣氛仍未淡,卻看到一則令感慨的新聞。原來正名運動也動到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去。台灣官方停止稱之為中國新年,貫徹去中國化,並得到民進黨政客大加讚許。想起林語堂先生所寫的文章《記舊曆除夕》,林在文中記述他如何抗拒過傳統的農曆新年。若與現今的民進黨政客相比,林比他們要誠實得多了。

  在英文名稱上把中國新年改為新年,多麼虛偽,絕大多數的正名舉措其實也是如此。要是真正的去中國,不與中國文化沾上半點關係,為何不官方明定不慶祝中國新年,全台禁用中國農曆。節要過,年終獎金又拿,但又不許稱為中國新年,這算什麼正名。

  真正的台獨人士,應立即創設台灣新年日,並且設計全套的慶祝台灣新年禮儀,教育民眾應如何過台灣新年、如何慶祝、如何送禮等等。有了一套名副其實的台灣新年文化,才來為春節正名吧!請問這些公開支持春節正名的台獨人士,他們有沒有過新年呢?有派紅包、吃團年飯和拜年嗎?台獨人士總是搞不清,在文化上搞台獨是全沒有出路的,只會越搞越證明台灣與中國大陸是血脈相連的。

  新春正名事件令人聯想起賀紹強爭女案,案中敗訴要交出撫養權的養父母帶著8歲的賀梅上電視節目,讓賀梅親口說出自己不是中國人。賀紹強理應可以控告養父母心理虐待賀梅,讓賀梅將來有種族認同的精神困擾。提起賀梅,是想說明若要徹底改變民族的認同,必須要連根拔起的。要建立什麼有異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在目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因為它客觀上就是不存在。就如過新年,要放棄中國新年,得先要有一個台灣新年,並且不是幾個政客在叫囂,而是要形成一種集體文化。台獨正名派人士,努力吧!

Thursday, February 22, 2007

長話短說--台灣價值

台灣價值

  台灣民進黨黨主席游鍚堃決定參選二零零八總統大位,昨日他在宜蘭宣布此消息時說自己:「是最能堅持台灣價值的人」。此話引起筆者也來反省回味「台灣價值」,因為雖非生長在台灣,但從少至今,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台灣價值的薰陶。

  好些台灣政客經常說要標榜台灣主體,彷彿台灣的獨特性都要靠他們來建立及維護似的。但以筆者個人極其狹窄的個人經驗,台灣的主體性向來都是極鮮明的。三四十年前,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已很能分辦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分別。國貨公司與台灣民生物產公司的貨式截然不同,品質不同,品種不同,風味不同,統統都不同。台灣的流行曲和電影更一度佔據了香港的娛樂市場,爸爸的唱片收藏中,不是鄧麗君就是姚蘇蓉。

  小學時期,從長輩口中或是從教科書,早便知道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別。到了中學,圖書館內台灣出版的書籍,不少都印有「中華文化復興基地……」之類的字眼,在那個年代,「台灣是代表自由與希望」的意識也極為普遍。

  兒時吃的有鳳梨酥、學校有阿里山的舞蹈團來訪問,對台灣的親切感不下於經常踏足的大陸,要比現在親切多了。與游鍚堃一類型的台獨政客老是喜歡標榜台灣主體價值,但從來就是口號響卻沒有內容。他們口中的台灣價值是什麼呢?與我們兒時開始認識的台灣有甚麼不相同呢?今天的台灣經濟成就不就是幾十年前打下來的基礎在收成嗎?今日的台灣政治不是過去的發展延續嗎?護照上加注了台灣、中華二字不要了,中正也去掉了,卻不見得台灣形象比從前更明確,相反是更模糊了。游主席打台獨牌參選,這是他個人的選擇,只希望他日後多作說明:他口中的台灣價值是些什麼呢?

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長話短說》--親親不親

親親不親

  春節大吉,各地華文報刊傳統都會在新春特寫一些富喜氣的新聞,而在台灣,國民黨也趁春節大搞馬王和。早在春節前連戰已邀馬王高峰會談,會後也高調的發表了聯合聲明,製造了罕有的馬王和場面。不過,在初二的那一幕馬王交杯酒戲碼就明顯過了火,令人看了渾身不舒服。

  連戰對馬王二人的最高指示是咬緊牙關也要營造國民黨團結形象,節前的會談只能達到表面效果,沒法解決具體的矛盾。有評論讚賞說這也不容易了,總統四年才選一次,也只有一人能代表國民黨參選,誰都不願放棄機會的。但回到根本,連戰定下「團結」的調子本質就是錯誤及沒有必要的。黨內競爭有何問題?任由馬王各施各法,依成文的規則角逐黨內提名,正是當仁不讓,根本不涉團結與否的問題。奧巴馬與希拉莉會握手團結嗎?

  由於過度迷信團結形象,代主席吳伯雄在春節聚會上安排馬王交杯,兩人也勉強做了,公眾也生吞地看了。這幕戲不單沒有鞏固國民黨的團結,反而欲蓋彌彰。媒體也不滿足,還嫌馬王沒有四目交投,指他們心結仍在。這些記者朋友也真的是太有預設立場,又不是同志,兩個大男人交杯已是極不自然,如果再加上柔情的四目相視,不會讓人太難受嗎?

  國民黨怕分裂,是因為黨內以至全台整體民主意識仍沒未夠成熟。民主政治不應迴避競爭,只要遊戲規則公平,競爭過程沒有作弊,馬王為何要和解?說到底,就是因為政治人物輸不起,在黨內競爭失敗後,又會圖謀另起爐灶,繼續進行分化和鬥爭。相對來說,輸得起卻是美國政客的最大優點。如三年前爭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迪恩,在初選中敗北後轉任民主黨全國主席,坦然的為所有民主黨各級候選人服務。

  真正的政治領袖必須有廣闊的胸襟,只會計較個人成就和名聲的人,又怎能有足夠的冷靜頭腦去處理公家事。馬王同樣有當總統的理想,便讓他們公開的較勁,放棄私鬥,更別再玩什麼大團結遊戲。

Friday, February 16, 2007

《長話短說》--送狗迎豬

送狗迎豬

  歲末之際,筆者謹祝賀各位來年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按中國傳統生肖,今年是送狗迎豬,新春賀詞也多用「豬」為題。不過,慣例人們會貶舊頌新,於是對於被送走的狗都沒有什麼好話可說,但卻千方百計講豬的好話。貪新忘舊也許並不是好習慣,但人性總是寄望新年勝舊年。

  展望豬年,將是兩岸關係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豬年內,民進黨和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將會確定,他們誰會當選,對兩岸未來的發展影響重大。馬英九及王金平昨日在連戰的拉攏下坐下來協商,雖然沒有結果,但總算沒有即場翻臉。是王抑或是馬代表國民黨,並不純是奪回執政權的問題,他們兩人對中國的不同立場,才是最關鍵的。
 
  馬英九過去對中國大陸的民主多有尖刻的批評,但對統獨之爭持較開放態度,並不排除與大陸發展更密切的雙邊關係。至於政見立場本來已模糊的王金平,甚少直接評論統獨,卻向來被稱為本土派,論意識形態,可能更類近李登輝路線。所以,如果王金平補選成為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成為黨內提名人的機會恐怕又會遭到挫折了。現有一說馬英九可能脫黨獨立參選,若然如此,馬將成為第二個宋楚瑜。

  若不是生肖輪值當家,豬通常會被用來形容愚蠢,但事實上豬的智慧在動物中是屬於高智慧類別的。豬好食不動,並非因為愚蠢,而是懂得養尊處優。如用豬來作比喻,王金平向來就像豬一般,養尊處優,不必勞神地游走於藍綠之間,絕對是扮豬食老虎。至於馬英九,過去的動作及反應慢如豬,來年要有一番作為,也許要學豬一般將大嘴巴大吃四方才是,只靠儒雅的斯文外表是派不上用場的。

Thursday, February 15, 2007

《長話短說》--梁山伯之嘆

梁山伯之嘆

  相對中國大陸來說,台灣的政壇新聞特別多又精彩。軟弱的馬英九被起訴後幾小時間忽然變成硬漢,而向來被視為政壇變色龍的王金平,卻只剩下單色一個黑字寫在臉上。王金平的長處此回卻變成為他的最大絆腳石。

  什麼是王金平的長處呢?就是凡遇到敏感時刻便不表態,王說話從來就是模稜兩可,任由聽者按需要解讀。這種超級滑頭且四面逢迎的手段,使他在藍綠紅都吃得開。王金平入主總統府的野心路人皆見,但在國民黨主席選舉敗於馬英九之後,他又繼續做他的變色龍,等候馬英九失勢。

  當馬英九被陳水扁弊案的反彈作用轟得人氣急跌時,王金平風騷得很。至馬英九被調查,王取代成為黨主席及參選二零零八的聲音都出來了。向來內歛及慣於盤算的王金平,可能以為靜收漁人之利便是了。想不到在馬被起訴日,馬竟然會同時宣布參選。王金平即時在電視鏡頭前的反應是氣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卻本能地用慣常說了等於沒有說的言辭打發了記者。

  也許是王金平沒有時間反應過來,又或者是因為慣了滑頭不表態。王金平沒有在第一時間抗衡馬英九參選的衝擊。過了兩天,王不滿的說話開始增多了,但仍沒有直白的挑戰馬英九,也沒有宣布自己要參選。王金平可能在寄望連戰或手下立委可以替他翻盤,又或是等待馬英九陷入下一個危機──如初審有罪之時,才來故作為大局著想的樣子,接受勸進參選總統。

  王金平過度謹慎,只怕會如梁山伯一樣,遲來三天英台已是馬家婦。馬英九打悲情牌拚命一鬥,王金平其實不能再等,既然早晚都要翻臉硬碰一場,不如即時打馬,在黨內來一次「政變」。機會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王金平想等黃袍加身,如袍在馬英九手上,王還在吞吞吐吐,有用嗎?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長話短說》--走對了

走對了

  馬英九昨日在宣布辭職的同時也宣布參選二零零八,雖然照本宣科,但稿子寫來悲憤沉著,態度堅決,是馬英九多年來罕見的一次精彩講話。馬英九這回終於走對了方向。

  馬英九目前的狀況與克林頓當年之被彈劾相似,同樣是遭起訴後民望不跌反升,因為起訴並非「眾望所歸」,不符合大多數民意。檢察官針對馬英九的起訴書,並不如國務機要費案的起訴令民眾震驚。侯寬仁基本上沒有提出什麼民眾先前不知道的材料,也即是說起訴書本身並沒有改變民眾對特別費案的原有看法。也由於沒有新證,造成大多數民意認為司法不公,對馬英九越發同情。

  所以,侯寬仁是害了馬英九抑或是助了他一臂之力,目前仍言之尚早。特別費案內容並不如國務機要費案複雜,民間定見早存在,傾向認為不應起訴馬英九。因而,不起訴是符合大勢,也即是說不會引起動盪或過大的情緒反應。而不被起訴的馬英九仍是舊日的馬英九,沒有失分也沒有加分。相反,被起訴卻可以刺激起民間悲情,逼使馬英九破釜沈舟、背水一戰。

  馬英九從政至今最大的弱點是不夠強悍,溫文儒雅有餘,果敢決斷不足。起訴書逼得他無可選擇地作垂死一戰,前日在辭職及參選講話中發揮出來的力度即過去從未見過。

  有論者謂擔心有案在身的馬英九上午出庭下午拉票,選舉行程會否開展得太難堪了?!如果馬英九仍是舊日迂腐軟弱的模樣,這可能是對的。但如馬英九能堅持戰意,每一次也反用出庭應訊為助選宣傳,刻刻控訴民進黨政府逼害。如此一來,正好提醒人民他是政治受刑人,出庭應訊正可讓他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馬英九對起訴書的回應,令到王金平氣結,可以證明馬已初步成功利用此機會鎮壓黨內的反對力量。但這是一場持久戰,戰幕,才剛拉開而已。

Tuesday, February 13, 2007

《長話短說》--天助馬也

天助馬也

  台灣的查黑中心檢察官確定以貪污罪名起訴馬英九,而馬亦宣布辭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職位。馬英九被起訴,可能令許多人不可接受,但對於馬本人來說,應是天賜翻身的良機,能否把握,極可能是馬從政生涯的最後一戰。

  民進黨打馬表面目的達到了,向來清廉自奉的馬英九被以貪污罪名起訴,令弊案纏家的扁樂了,有意角逐總統提名的各候選人也樂了。可是,對於在倒扁浪潮中嚴重失分的馬英九,遭到政治起訴,是一個重新塑造形象,甚至成為政治英雄的大好機會。

  馬英九從人氣天王地位下滑,主要原因是他表現軟弱及沒有領袖該有的霸氣。現在被起訴,正是公道自在人心,大數人都難以置信民進黨操控司法至如斯地步,只要馬英九能奮起反抗,可以帶動民眾不服現政府胡作非為的情緒,將自己送進總統府。

  面對起訴,馬英九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一洗過去那種抑鬱和迂腐,以超強的EQ來面對事情。其次,他應趁機重振人氣,爭取基層最大的支持。此舉可以保持競爭二零零八的機會,而最重要的應付黨內的敵人,如王金平等打落水馬的明暗箭。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遠近的看法。如馬英九只看近的,還是用過去那種書生態度面對起訴,就等同於政治自殺。如他能從遠處看,借力打力,從根本挑戰民進黨及扁政權,將會成就一個真正有革命能力的政治領袖。因此,起訴馬英九最大的挑戰並不是司法,而是嚴峻試驗他的政治領導能力。可是,馬英九向來都沒有表現過有這樣的能力,被起訴會否逼出馬英九的內力,還有待觀察。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長話短說》--正名正名

正名正名

  民進黨人士在選前推出所謂的「正名」運動,民調顯示六成以上的民眾對此不以為然,但除個別民間人士有強烈的抗爭外,泛藍政客批正名也是有點適可而止的味道,怕過度批評會被標籤為統派。包括馬英九在內的泛藍政客,不敢在正名問題上採取較激烈的對立行動,證明他們仍沒有長進,在未來選戰中面對民進黨仍然是會居下風的。

  「正名」運動的理性及邏輯基礎本來就極之薄弱,要批又何難,但輿論普遍從擾民及浪費金錢為反對理據,是捨本逐末及避重就輕的反擊,力度自然不足。要批「正名」,便不能迴避統獨及中華民國的歷史根源。

  首先,推動「正名」,即應是有名稱被用歪了或錯用了,出現了名不符實的情況,所以才有需要及必要更正名稱。不是不可以正名,但必須是獨立個案處理,不能政治掛帥,簡單地逢中國、中華、中正都改為台灣,便算是正了名。

  政府單位或公營事業採用中華稱謂者,要分析中華是代表中華民族抑或中華民國。台灣島上的現居民及他們的祖先,除了山地原住民可以商榷外,其餘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不論政治思想如何,在民族歸類上這是沒有可以異議之處的。因為不論是所謂的台灣話或台灣人的生活文化,其根源和現存形式都離不開中華民族的文化及習性。總而言之,在文化層面上要台獨是廢話,不認同者,大可以提出一套徹底異於中華民族文化而又廣泛實質存在於現今台灣的「台灣文化」讓大眾一看嗎?

  至於中華民國政府,一直都是統治台灣的合法政府,在此之前是日據殖民地,再之前是大清帝國。台獨人士要恢復日本統治,抑或要搞滿清復辟呢?要建立一個新國,那現在總統扁及一大堆獨派立委和政客,都是按中華民國憲法產生及授權施政的,他們的法理權力是來自中華民國,又怎可以去中華民國。若真的要台獨,這批支持台獨的政客,應先集體辭職,另建立新政府,創新國名。中國過去改朝換代,那一個開國君主不是先推翻前朝。中華民國是由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國民政府是與中國共產黨內戰失利後遷至台灣的,中華民國的存在不可與中國大陸分割,目前台灣的政治狀況是國共戰爭未完的部份。台獨人士要正名,就先要徹底推翻中華民國政府,不能偷偷摸摸的東改一塊西改一塊。

Friday, February 09, 2007

《長話短說》--認錢不認人

認錢不認人


  美國移民局最近才公布調升各種服務收費,申請入籍費用由330元加至600元,升幅近一倍。每一次移民局加費,都說是為了提升服務素質,加快審批時間。現實狀況卻是「認錢不認人」,並不是說有錢便事事暢通,而是移民局只會收錢而不理申請者的死活。

  移民入籍申請審批遲緩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問題,過去移民局說因為經費不足,設備落後,所以有心無力,這也成為移民加價的理由。昨日有四名華人加入一場集體訴訟,指移民局無理拖延審批他們的入籍申請,在面試後數年仍不作出回覆。移民局的解釋是因為聯邦調查局要時間查核申請人資料,恐怕這也只不過是借口一道而已。

  所謂事在人為。克林頓當政時期,指令移民局要加快審批入籍申請,移民局也能照辦,為何換了總統又不行呢?問題不是出在硬件或程序,而是上級主管的政策。近年來的反移民情緒不斷上升,對於所有關於移民的服務都被視作次等再次等的。這種反移民的力量長期都存在,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抗衡聲音,移民就只會等於俎上肉,任人宰割。

  雖然無意為移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或照顧,但聯邦政府卻又大幅調升各類移民服務收費,似乎真的以為移民是沒有選擇的。在某程度上移民真的只能接受政府收費,但若遇到不公平對待,起碼可以投訴,在法理上爭取公道。付費是移民,客戶要求良好服務是應該的。

  雖然美國是以民主自由為立國之本,但國內民權從來都是經過鬥爭而來的,婦女投票權如是,黑人投票權亦如是。

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長話短說》--失根的一代

失根的一代

  曾有人形容海外華人為失根的蘭花,好些台獨人士可以用「失根的一代」稱之。民進黨黨主席游鍚堃猛力推去蔣中正運動,昨日提出要革掉了全台中正路的名,甚至連鈔票的蔣公頭像也要換掉。就如民進黨多年來一直推動的去中國化運動,這種膚淺投機的舉措,也說明了其支持者是失去了根的一代人。

  人之存在是不能與歷史分割的,小孩子也會問媽媽:我從哪裡來?去掉了蔣介石,也去掉了中國,台灣還有過去嗎?抑或真的要回歸日本,再度以日治殖民地為榮呢?去掉了蔣介石,台灣史能寫成嗎?沒有了蔣的管治,台灣可以由農業經濟蛻變成亞洲小龍嗎?如果蔣只有過沒有功,真的如日本人所說,今日台灣是日本奴化時期的建設成果嗎?

  游鍚堃要藉街道改名而磨滅史實,其手段之野蠻也很法西斯。記得在中英談判香港回歸時,港人普遍對大陸接收香港存有恐懼和懷疑。當時流行說回歸後香港街道將要全部更改名字,把所有富殖民地色彩的用語都刪掉。此說法引起很多人擔心不能適應。彌敦道可能要改名為人民路、維多利亞港可能要改為解放港等等。結果,香港的街道和地標名稱沿用至今。

  被西方批評為民族主義掛帥的北京政府,能接受香港的英帝國術語和名稱,是因為北京尊重歷史,不會為政治而政治,高壓地把香港人從歷史中血淋漓地拔起。台灣是沒可能去中國化的,連去蔣也不能成功。因為每一個活著的台灣人,都與中國和蔣介石有著某程度不能分割的關係,是沒法如清洗電腦檔案般,一按扭便大成告成。

  台灣人可以不用成語,能不說中文甚至台語(閩南語也是中國方言)、不過春節中秋、不寫漢字、不讀歷史。那麼,台獨人士餘下來的人生檔案只有七年,都變成小學生了。也由於不能沾有半點中國文化,那只好說外語,過外國人的節。只是若真的如此,何謂台灣主體?台灣的主體內含有濃濃的中國味,要真的台獨,最近的路是日化,遠一點是美化,只是沒有台灣化這回事就是了。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長話短說》-- 台獨恩人

台獨恩人

  陳水扁最近又玩新招,繼機場正名後,又推出一連串的去蔣行動。台灣的所謂本土派和台獨人士,指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似乎是恨之入骨。台獨人士真的太忘本了,沒有蔣介石,台獨根本就連發芽的機會也沒有。蔣氏父子是台獨的大恩人,以倒蔣作為鞏固獨派的手段,實在是極大的諷刺。

  何謂「台獨」?就是確認台灣是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那麼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讓這島嶼可以成為一獨立國家呢?國者,必須要領土主權、自由人民和獨立的政府。今日的獨派人士,不管是李登輝,抑國那些所謂的大老,沒有一個在以上三項條件上作出開創性的貢獻。相反,是蔣氏父子,特別是蔣介石,為台獨打造了根基。

  在中華民國政府,也即是國民黨政府在台灣島行使主權之前,台灣只是日本的殖民地。而在淪為殖民地之前,台灣是大清帝國的一部份。所以,如果沒有蔣介石,台灣並沒有獨立的任何條件。如在二戰後台灣繼續作為日本殖民地,當然完全談不上獨立自主。

  前清亡了,日本人走了,如果不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台灣只會一個無政府的孤島。至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把資金、人才和中央政府都帶到台灣。經過蔣氏父子的經營,台灣具備了一個完善的政治和經濟規模,也有了自主獨立的國際位格,而不是被異族統治的殖民地。

  今天高喊台灣主權獨立的人士,有沒有想到台灣得已脫離日據殖民地,也沒有被共軍一舉佔領,到底是誰的功勞。也許,有些人會情願台灣成為日本的一省,而不願意接受兩岸同根生的歷史事實。把蔣去了,等於把台灣的歷史時鐘撥回日據時期,台獨人士請快說明他們願意台灣歷史從那時開始呢?台灣是從天而降的嗎?抑或是日本人創造的呢?

  有說去蔣只是去威權時代,這話漂亮卻沒有內涵。沒有威權的蔣便沒有今天的台灣,今天的台灣早已不是威權統治。那去蔣又何實質意義呢?除了煽動民情拉選票之外。

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長話短說》--危機處理術

危機處理術

  三藩市市長紐森在辦公室性醜聞曝光後,於廿四小內道歉承擔責任,危機處理十分之敏捷,甚至有人認為比他過去應付公務危機的反應更加精準。不過,市長前日主動宣布將接受戒酒輔導,卻似乎有做點過了頭,令危機處理失分。

  在醜聞爆發後,三藩市民眾的反應完全是在預期之中的。儘管有人會因醜聞而厭惡紐森,但更多的人認為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只要沒有干擾執行公務,民眾應持較寬鬆的態度對待。從甘迺迪到克林頓,朱利安尼到岡薩雷斯,美國民眾已養成把政治人物公私生活分隔的共識觀點。所以,公眾可以願諒政治人物在感情及性方面犯錯,但卻不能接受貪污瀆職。

  配套在紐森的狀況,在衝過性醜聞的第一關之後不出數天,紐森便公開承認自己有酗酒問題及尋求輔導。站在純政治危機處理的角度,紐森是多此一舉的,因為坦白酗酒,從各界反應看來,讓人懷疑他是否在博取更多的同情。也許因為過去已被傳媒報道過他曾醉酒,所以希望採用提前引爆方式,反制可能出現更多的負面新聞。

  若要解決酗酒習慣,市長可以有其他更私穩的選擇,可是市長選擇了公開但又不暫時休假,反而令人想到他的誠意。酗酒嚴重者多參加住院戒酒計劃,市長堅持繼續上班,理應問題輕微,那又為何要高調宣布呢?酗酒在某程度上對政客的名譽損害更甚於性生活不檢點。因為民眾會把性劃作私生活,但酗酒卻會嚴重影響個人判斷能力,而這將直接影響處理公務。

  市長紐森如果仍然有志於在政治圈發展,最佳的危機處理方法是做好正經事,向市民證明他是有能力及有作為的市長;而不是打煽情牌,將更多的個人問題擺在公眾面前。

Monday, February 05, 2007

《長話短說》--首場考驗

首場考驗

  國會新貴民主黨仍在回味選舉勝利的滋味,而首場艱巨的考驗卻已擺在眼前。這並不是伊拉克戰爭議題,而是年度預算案。布殊總統即將提出其兩萬九千億元的年度新預算案,預算關乎國民生計和國家前途,民主黨在審批過程中是否站在公眾利益,民眾拭目以待。

  自布殊總統上任後,聯邦政府的預算由盈餘變為赤字,國債升至開國以來的新高。雖然政府總預算金額是增大了,但民眾所得到照顧和服務水平不升反降。總統過去幾年把新增的開支幾乎全用在戰爭和富人得益的減稅項目上,而更可惜的是這些錢都是借來的。為了平息批評,布殊年前提出了平衡赤字大計,預言在他離任後三年,聯邦政府可以再度出現盈餘。總統此預言的準確度與占卜星相家預測世界未日無異,預言到期之日,恐己沒有人再會想起希殊昔日的承諾了。

  聯邦政府二零一一年能否出現盈餘要看天數,並不是布殊的預算案數字,但卻正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弊。為了實現平衡開支,布殊計劃在今後五年削減141 個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服務項目,以節省120億元。別以為五年省120億是了不起的數字,單在今年的預算,總統已為伊拉克戰爭及相關項目撥款1700億元。

  布殊這種不負責任及不人道的預算開支策略,在共和黨主導國會時期基本上是可以為所欲為。民主黨聲稱是代表了主流民意,現今又控制了兩院,理應提出另一套更合符國民利益的預算案。如果民主黨不能利用立法力量調校國家方向,對白宮再多的抨擊.也只會被視為耍政治把戲,非真的關心民情。

  布殊即將公開的預算案,除了國防和戰爭開支是增加之外,其餘均難逃刀斧。在此報稅季節,你我在整理報稅單時,想到辛苦繳交的稅金只換回更差的政府服務,心裡會真的服氣嗎?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日誌:02/03/2007

一比十

  布殊總統的新財政年度預算將會要求增加國防開支百分之十,而其餘的政府服務預算則只增加百分之一。減去通漲百分之二點五,除國防外,政府預算實質是都壓縮了。也即是說,除了軍火商會在新預算中得益外,聯邦政府對民眾的服務將全面下降。

  白宮最近才提出要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增撥一千億元軍費,再加上國防開支上升一成,似乎我們的總統只愛打仗。國民辛辛苦苦所交的稅,都變成了炮灰。布殊政府在推出令富人更富的減稅方案時,說是還富於民。可是,另一方面卻把我們的稅金胡亂花費在無謂的戰爭上,並為我們的一下代累積更多的國債。布殊執政以來的禍害,已重創美國國力,但又似乎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不得不問:民主政制的優點在那裡?

Friday, February 02, 2007

《長話短說》--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

  三藩市市長紐森昨日承認辦公室性醜聞,其震撼程度雖不及克林頓,但已足夠成為全國新聞。不少人在猜測醜聞對紐森政治前會有什麼影響,從政壇過去同類事情的發展看來,只要紐森個人沒有失去繼續從政的決心,醜聞可以說是一點不會影響他政治前途。但作為市民,是否因此便可以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呢?

  紐森昨日依既定時間到華埠出席競選籌款會,也依舊得到一眾支持者的熱烈歡迎。而一向支持紐森的紀事報所列舉的民眾反應,也絕大多數認為這是紐森與另外兩名當事人的私人事,與其他人沒有關係。「公私分明」是美國民眾審視政客表現的共識,但當在高位的政客私德出現問題之時,也不能太過輕輕一筆就帶過,我們還得問,這「私」有否害「公」呢?

  對於紐森醜聞的應有態度,不是去評論他的個人道德,因為他是民選公職人員,最重要還是他有沒有做好工作,是否有瀆職。克林頓在被彈劾期間民望不降反升,而攻擊他的共和黨相反卻越發不受歡迎。這主要原因是當年全國大環境理想,股市大旺,普遍滿意當前生活,自然感到這是克林頓治下的成績。今日的三藩市也有類以情況,屋價年年漲,沒有重大負面狀況發生,民眾沒有發現太多可以令他們不滿紐森的原因。

  但所謂舉一反三,市長辦公室發生了如此事故,公眾也有權知道更多市長的實際作為。採用務實的態度去檢驗過去三年市長到底做了那些事情,用這來作為考慮應否在年底再投他一票的依據。說實在的,市長下班後的生活我們沒有興趣,有沒有明星韻味也不重要,只要他的私生活不影響了他正常處理政務便是了。

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長話短說》--媒體之錯

媒體之錯

  在有線電視軍事頻道收看了一個關於越戰的節目,內容側重娛樂性,以動畫、圖表及真實紀錄片貫串而成,細節重溫幾場美軍與越共生死拚摶的場面。節目十分之吸引,比戰爭電影要精采得多。只是到了近尾聲的兩分鐘,旁述員的評論,卻令人感到故意竄改歷史的,豈止是日本右翼和台獨分子。

  節目主體內容是敘述越共的春節大攻勢,而美軍如何奮勇還擊,片段之一包括越戰中的美軍總指揮官在白宮前宣告勝利在望。一小時節目的重頭戲是美國駐西貢大使館被一群越共夜襲事件,其中一名美軍英勇隻身解救被困的美國外交官。旁白員說,可是當西貢使館被襲的鏡頭傳回美國後,美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令美軍在越南的勝利被忽視,最後因政治壓力而導致美軍放棄越南。

  美軍在越戰中慘敗,是因為媒體播出了不利美軍的畫面嗎?這種指控很普遍的,克林頓從索瑪利撤兵時,也有類似的說法。於是,在二次海灣戰爭時,國防部便親自導演所有新聞畫面,隨軍把記者帶到戰場,令記者成為軍隊宣傳機器的一部分。

  這種責怪媒體的理論表面是有道理,但如果戰爭本身具有其正當性,以及部署得宜,媒體的所謂「歪曲」力量,應不至於可以反勝為敗。就如現在仍在進行中的伊拉克戰爭,軍方幾乎完全控制了電視畫面,但這可以改變伊拉克戰爭的實質嗎?只是那些想隱瞞真相的人,才會恐懼媒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