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y 29, 2014

如此世界領導


  奧巴馬在西點軍校結業禮上發表了重要外交政策講話,說到:「若果美國不領導這世界,還有誰能夠?」多麼的豪氣干雲。毛澤東當年也曾說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過,兩者之間有著基本的區別。

  毛澤東寫的是自己,一副開國帝王的氣派,但他心中的敵人也只不過是與他爭天下的國民黨。而奧巴馬則不一樣,當然,這也不是奧巴馬個人的欲望,他只不過是繼承了美國政治精英的共識;就是美國是必然的世界領導者(實際上是自封的世界之王),全球性事務都成了白宮的內廷事,要壓制或打擊的敵人也更是全球性的。可以這樣說,毛澤東想的是統一中國,美國政治精英想的是繼續掌控全球。

  「征服再征服」是古往今來無數中外帝王的曾經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成功。美國政客視領導和掌控全球政經軍是他們的必然責任和義務,這想法本身極度危險。不論是過去的直接出手,或是奧巴馬主張的找代理人出戰,這種包裝了普世價值外衣的帝國主義本身就不現實。羅馬也好,蒙古也好,蘇聯也罷,美國也不會例外;這世界雖小,但也總不至於可以由一國獨攬,發司號令。


  可惜,當上世界統治者,永遠在道德上都高人一等的感覺太良好了,使美國社會整體上已失去反思這套畸形的世界觀的能力和意願。奧巴馬是美國主流意識的產物,對國際政治發展大勢缺乏獨立思考,在他之前的布殊和克林頓都不過如此。

Wednesday, May 28, 2014

無  言


  看罷羅聖他芭芭拉加大校園殺手拉艾略特。羅傑長長的自白書,胸口一片鬱悶,沒法言語。羅傑的自白書也是一部自傳,詳細記述了他廿二年生命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不論是快樂的、傷感的,還是憤怒的。羅傑對於由三歲起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細緻的描述,讓我驚訝,也充滿同情。對於一名濫殺的冷血兇手,不能給予任何辯護理由,任何的自身悲慘經歷都不是殘殺別人生命的借口。只不過從羅傑的自白書中,可以看到一個扭曲和無助的可憐靈魂,他自身就是第一名受害人。

  自白書是片面之詞,不能作為事實的全貌,但顯然沒有異性的愛和性苦悶是羅傑仇恨的直接來源,而遠因卻是一個離異的家庭。有報道從自白書中找到羅傑種族歧視的言論,但看來羅傑的種族歧視程度沒有與普通人有太大的分別,他愛護和願意接近的親人和朋友中有著不同的族裔背景。

  如果說人性本善,出生於英國富裕家庭的羅傑成魔之道的拐點是父母的離異。童年的所有快樂和自信,於七歲父母親分居那一刻全被摧毀了,年幼的羅傑一直沒法復完,自此人生的價值觀和性格便逐步扭曲。成年人經過思考對婚姻可以作出選擇,但也不一定每對離婚婦夫也能好好處理自己的心理衝擊,更何況是在溫室長大的小朋友。


  只可以說,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悲劇,但願我們都能早點得道覺悟,合力把自己和身邊人都照顧好。  

Thursday, May 22, 2014

歷史告訴我們


  新疆烏魯木齊再度發生血腥恐怖襲擊,令到當地本來已經日漸緊張的種族關係備受考驗。維族的極端分離分子什麼時候才能放下屠刀?民族之間的積怨與隔閡又能否修補呢?中央政府打擊恐怖分子之餘又如何不加劇民族矛盾?這些問題都極難予回答,但不妨回望歷史,看看中國是如何走過來的。

  中國歷史亦是一部多元種族互動史,歷代帝王都沒法逃避漢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共處的挑戰。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之下,帝王表面上崇尚以德服眾,但對於用兵征討不臣服的鄰邦亦毫不手軟的。數千年以來,以德服鄰並不是主要,反而是武力換回和平的時候更多。不過,中華文化裡主動殖民同化異族的意識並不是很強,受同化的民族大都是自然被吸收的,這是一個漫長的被動過程。對於直接統治外族,中國皇帝們其實並不太熱衷;打過仗後只要不再來犯,便可以某種形式締結和約。也可以說中國過去對於周邊民族,求的是政治和精神上的勝利。相比日本對於被其統治的地區,便採取了激進暴力的同化手段。


  因為這種文化基因關係,現代中國政府對於國境內的小數民族,依舊施以傳統的治理方法,就是不主動的推行同化政策,反而是以各種德政恩惠,期望達到民族團結的效果。可是,現代的國家觀念並不允許只等待年年朝貢,便當作為邦交永結友好的憑證。強而有力國家認同才是杜絕分離主義的根本,面對嚴峻的恐襲威脅,北京似乎要加大國家認同建設,淡化民族自治。

Tuesday, May 20, 2014

象棋與圍棋


  政治就是這麼有趣,當年因為中蘇交惡,造就了中美建交;如今美國出於對中國的猜忌,促成了中俄提升關係至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中美俄三個傳統大國的離離合合,在其自身國力的消長中不斷循環。中美俄三國時敵時友,或者說亦敵亦友的關係,可以用棋盤博奕作比喻,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美俄好國際象棋,中國則獨鍾圍棋。

  象棋的特性是擊倒勝利,博奕的基本之道是設計誅滅對方力量,以達致最終擊殺對手將后取得完勝。所以,美蘇冷戰是以軍備競賽形式進行,各自都擺出可以將對方趕盡殺絕的架勢。此外,不同時期還會短兵相接,縱使不直接交鋒,也會令其代理人衝鋒陷陣。

  中國下的卻是圍棋,博奕之道不在於針鋒相對,而是小心經營鞏固地盤;敵在東,我在西,決勝於數十著之後,最終卻令對手氣絕身亡。雖有短兵相接之時,但決不戀戰於一地,著眼是全局。


  說回美中現況,美國先是調動大軍逐步進駐亞洲以包圍中國,又或明或暗地挑撥日菲越等國與中國的領土糾紛,還不時利用商貿、人權和中國境內分裂分子來找中國的麻煩。這些手段歸納起來仍是象棋思維。中國的對應卻是圍棋式的,此際有上海的亞信峰會,早前李克強攜夫人高調訪問非洲,更不要說其他歐洲和南美洲國家政要輪番到北京訪問。對應美國的圍堵,中國不是死眼釘在所謂的第一島鍊上,而是擴展更寬廣外交空間。放眼世界,中國非但沒有被圍堵,更像是在反包圍美國似的。

Monday, May 19, 2014

奧總的疲態


  美國聯邦司法部昨日起訴五名中國軍方人士,指他們侵入美國企業的電腦系統,竊取商業機密。這並不是一般的商業間諜指控,是由司法部長親自出場,點名中國現役軍官作為被告。如此高調的針對一些不可能應訊的外國被告,顯然不是一宗獨立事件,是白宮向北京表示的一種態度。雖然姿勢是超強硬的,卻更曝露出奧巴馬面對中國欠缺底氣的本質。

  從尼克遜退出亞洲,至奧巴馬重返亞洲,這一個圈圈美國走了將近四十年,而此期間顯示的卻是遠大的戰略思維,與狹窄目光的兩個極端外交策略。尼克遜當年收縮駐亞洲美軍力量,近似倉皇地撤出越南,表面上是倒退,實質是在謀取在後著打敗冷戰對手蘇聯。而為達到這目的,尼克遜可以主動拉攏中國,與上甘嶺的死敵共喝茅台。這一調度,美軍止血,保存了實力,並且借中國稍為壓制聯蘇在亞洲的影響。但對於中國這位新朋友,尼克遜並不全放心,於是把釣魚島給了日本,作為日後的籌碼。經過時間的驗證,尼克遜退出亞洲兼拉攏中國的策略萬分成功,為美國日後的進一步壯大提供了穩健的發展基礎。


  相比奧巴馬的重返亞洲,他只看到中國崛起對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威脅,卻沒有想通如何應對。不像尼克遜,他知道中國需要什麼。奧巴馬卻只知道美國需要什麼?犯了孫子兵法中的「不知彼」的錯誤。不論提挺日本侵佔釣魚島,抑或是支持越南干擾中國南海鑽油台,又或起訴中國軍方人員,在在都反映奧巴馬及其幕僚錯誤以為只要加強對中國的壓力,便可以令中國服軟。奧巴馬急急的頻頻出硬招,一者是反映了他內心的焦慮加劇,二者說明他沒有更深層次的策略。奧巴馬應該學習尼克遜,中國只能拉,不能壓。

Friday, May 16, 2014

理直氣壯


  香港教育局長吳克儉日前公開呼籲辦學團體、校董會、校長、教師和家長,不要參與或安排學生參與違法的佔領中環行動。並提醒參與非法活動的教師和學生,可能會被檢控,因而需要承擔法律和個人後果。教協會長馮偉華批評吳克儉在威脅老師,要求其收回言論;也有泛民政客要求吳道歉。而教聯會會長則認為局長的提醒合理,教評會副主席何漢強則批評教育局以聲明而非慣常的通告方式,通知教師,會令教師不滿。

  從局長針對佔中的聲明,以及各教育團體的回應,實在令人憂心。中小學教育是每一個社會的根本,如果根壞了,日後能健康地長葉開花的機會自然大受影響。中小學生處於人生的成長和學習階段,而佔領中環卻是代表著某一種政治立場的街頭鬥爭行動,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應該鼓吹和煽動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參加政治活動或非法活動,尤其是偏向單一政治立場的抗爭性活動,這於道德和專業操守上都極其不當。

  好些泛民政客和學生在反對國民教育之時,經常會拿文革來說事,稱如要搞國教育,便應將文革納入教材。可是,如今泛民抗議吳局長反對學生參與佔中,這不是自相矛盾,所謂的「打著紅旗反紅旗」嗎?可見社會上有一些人希望中學生成為佔中主力,也許是因為擔心佔中場面不夠大和不夠亂,需要一批容易衝動的少先鋒隊。教育界如基本是非都不講,只講政治立場,如是發展下去,難道要經歷一次港式文革嗎?


  三個教育團體對吳局長的回應,教協和教聯的反應是可以預知的,教評會則最令人失望。何漢權的回應沒有是非也沒有底氣,荒唐地批評局長以聲明方式宣告政府立場。身為教育工作者,在大是大非之前仍不能理直氣壯,左閃右避的,還能指望學生能從其身上學會什麼是正氣嗎?

Monday, May 12, 2014

能抵制藝人嗎


  香港演員杜汶澤與中國大陸網民展開激烈交鋒,其中杜汶澤講到又要賺大陸人的錢,又要X他們的媽,此語一出,成為了矛盾的爆發點。最近兩齣杜汶澤有份演出的電影在國內上演時,在網上聲聲抵制之下,票房極其慘澹。有電影製作方的人員出來與杜劃清界線,也有國內媒體狠批評抵制行為不對和不可取。讓人反思到底百姓能抵制藝人嗎?

  民間老百姓的所謂抵制行為,就是向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說不。筆者身邊不少朋友都會因為不喜歡某家餐館的服務而強硬抵制,請他吃飯可以,就是不要選那家餐館。也有朋友抵制日本車,因為日本政府侵佔釣魚島。不論是何種原因,消費者是絕對有選擇權的,而消費的主要動力是讓自己開心。況且,幾乎所有消費都是一種選擇的結果,長期習慣買了A牌子,從不買B牌的,也是抵制的一種。

  演藝名星在某程度上其實也是商品,他們賣的是表演;特別是演藝名星,成功的標準取決能有多少觀眾,能創造多少商利益。至於看表演的市民大眾,他們是消費者,有權作出個人的選擇。天下間從來就沒有所有百姓都必要看的藝人或名星,一切都是相對的。管他是什麼天王,有人喜歡也總會有人不屑一顧。只不過當捧場者遠超過喝倒采者,便算是成功的藝人了。


  不論因為何種原因,有國內觀眾討厭看到杜汶澤,這是他們作為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如果說不喜歡也得掏腰包買票才算理性,箇中邏輯更令人費解。儘管作為評論可以論理表示贊成或反對抵制,但把拒絕看杜汶澤的觀眾都標籤為「阿Q、弱者」,甚至用上「語言暴力、民粹、腦殘」等形容詞,也太過霸道了一點吧。

Friday, May 09, 2014

植入廣告


  二零零七年競選總統之時,曾誓言不會光顧沃爾瑪的奧巴馬,昨日親臨南灣山景城的沃爾瑪,並且很突兀地在一堆廉價衣物之前大談其新能源政策。昔日奧巴馬出言抵制這全國最大零售商,是因為沃爾瑪近乎苛刻的勞工政策長期受到工會和民主黨的批評,奧巴馬的競選發言人更曾經指沃爾瑪是全國最不環保,對工會最不友善的企業。為何如今又得到奧巴馬的青睞呢?

  除了奧巴馬在沃爾瑪宣傳節能和新能源外,第一夫人也曾到沃爾瑪宣傳健康飲食和打擊肥胖。不約而同,新能源和健康食品都是時下現代人生活最關注的兩項民生議題,但這與專門售賣廉價商品和食物的沃爾瑪有何關係呢?沃爾瑪招徠客人的最大板斧是低價格,「廉價」與健康食品和新能源可以說是等同相反詞,奧總和第一夫人難道沒有這常識嗎?

  倒是在沃爾瑪門外向總統示威的工人最明白,他們不是來為新能源助興,而是抗議薪酬過低,要求提升最低工資。沃爾瑪在勞工界最聞名的是堅守最低工資兼且福利欠奉,還會介紹員工申請政府的福利和服務。奧巴馬近月來也大搞提高最低工資的宣傳,可是到了沃爾瑪卻隻字不提了,還大讚沃爾瑪的貢獻。


  不難看出,奧巴馬是次到訪沃爾瑪純粹是柔性植入廣告,不為宣傳新能源,只在乎提升沃爾瑪的企業形象。原先抵制沃爾瑪的第一家庭,搖身一變成為沃爾瑪的公關宣傳伙伴,箇中變化是受到什麼影響?稍為明白美國政治與企業關係的人都想到了。有人願意出捐錢與總統合照,一般價位在數萬元左右;若要勞動總統親來站台,應是天價了吧!

Thursday, May 08, 2014

時不予她



  克林頓的緋聞女實習生萊溫斯基近日突然間冒出來,在媒體上大談與克林頓的那一段情;兩天後,國會眾議院通過成立專案小組調查利比亞班加西美國使館被襲事件。這兩件事情彷彿沒有什麼關連,卻同時指向一位有意角逐下屆白宮寶座的準候選人──希拉莉。

  在奧巴馬的總統時代漸入尾聲之際,萊溫斯基的出現有點似舊片重溫,或老牌演員領終身成就獎一樣,不論怎麼樣看都顯得過時。本來已幾乎完全淡出美國人視線的這位風雲實習生,為何選擇在希拉莉正在巡迴全國尋求競選支持之時公開「懷舊」呢?經過美國以至國際媒體納米式報道洗禮後,萊溫斯基如果還有什麼剩餘新聞價值,也就是她的出現將如何影響希拉莉的選情了。

  相信很多人早已經不在乎萊溫斯基,最在意的很可能是希拉莉。並不是說希拉莉的醋意還在,只因她的出現必然會令人想起克林頓那些醜事,這對於一心一心要重返白宮的希拉莉來說,是最難堪的公關打擊。

  相比萊溫斯基,國會以232-186票通過調查班加西事件才是真刀真槍,投贊成票的包括七名民主黨人。班加西遭受恐襲,大使身死,國務院被指保護不周兼且事後隱瞞真相。希拉莉時任國務卿,翻班加西舊帳等同調查希拉莉。沒有候選人希望在競選期間被國會委員會纏著,這等同將自己徹底曝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

  從這兩件事接連發生看來,一股強大力量正在提醒希拉莉不要參選,當中應包括不少民主黨人在內。希拉莉的總統夢恐難圓,只能嘆句「時不予我」罷了。



(國)深度報導-堂口風雲錄 第二集

(國)《星島深度報道》- 舊金山堂口風雲錄

Tuesday, May 06, 2014

祈禱無罪


  聯邦最高法院日前以五比四票之差,裁定政府會議前進行禱告並不違憲,這一裁決聽起來好像是與人們印象中的政教分離原則相違背,細心推敲,更難明白過中邏輯。

  普遍有一種說是美國奉行政教分離,即是說政府不能涉及任何宗教。從美國開國歷史觀察,開國先賢主要是希望避免歐洲式的教會干預政府現象,故有意提出政府不能提倡某一宗教,也不能以宗教背景作為政府官員任命的標準。那麼,如今聯邦最高法院准許政府公開會議以禱告開始,是否等同違背了政教分離的憲法精神呢?至少五名聯邦大法官不這樣認為。

  支持准許政府會議進行禱告的大法官指出,祈禱是美國傳統的一部份,只要祈禱內容沒有強逼他們信教成份,禱告的權利不應被禁止。從這裁決的思路再進一步分析,贊成禱告的法官們不認為祈禱全是宗教,它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大法官從文化角度切入推翻政教分離原則,把宗教視作為生活,是從本質上否定了宗教與政府可能矛盾的前設。

  從歷史慘痛的教訓中,人們得知宗教與政府原是兩股很不一樣的力量,而且一旦相互糾纏,將會嚴重威脅到一般人的生活,甚至壓抑了理性的伸張。五名現任美國聯邦大法官則認為禱告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份,只要不強逼他們接受,可以成為政府行為的一部份。


  宗教最核心部份應是「信」,不虔誠的禱告如同欺騙。大法官稱政府可以進行宗教禱告儀式,但不能借禱告來宣導信仰;法官們其實在走一條極幼,甚至是一根不可能存在的鋼絲。

Monday, May 05, 2014

我愛西遊記


  吳樾版的電視劇《西遊記》近日在香港一家電視台播出,從媒體上得知一些香港網民狂踩此劇,甚至要向有關政府部門投訴。大致上此國產《西遊記》在香港網民眼裡犯下的幾宗罪包括:於黃金時段播放外來劇、孫悟空造型惡劣、特效水平低、演員演技差、妖怪嚇壞小朋友等等。剛巧年前曾在網上看過此劇,逐集追看至大結局時,筆者曾有一絲絲的失落,還希望故事能繼續發展下去。為什麼一些香港觀眾對該劇有如斯反應呢?

  筆者除了愛看新聞時事類資訊外,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電影和劇集迷。由於光陰有限,不能都細味品嚐,只可以快速的跳著看。先說劇集吧,不合眼緣的十五分鐘之內便可以決定放棄;中等價值的可以看開首,然後跳到大結前的三集。認真有價值的好戲,我會從第頭看到尾。因此,年內算是看過的劇集為數不少,而真是全看完的卻極有限,而《西遊記》是完全看完的其中之一。

  之所以愛看劇集,除了當作娛樂外,主要是看世情和人情。影視作品能反映創作人本身、以至他所身處社會的大環境;有些改編劇本,甚至是創作人借改編傳達想給同代人一些信息;有的則是以間接手法反照的社會現象。過去五六年間,基本上已放棄看港劇,因為劇中人情淺薄,虛浮欠真實性,更談不上人性深度;感覺劇集是出於一群沒有深刻生活體驗的編劇之手。筆者從中總結,如長久看這類作品,可能會被調校成同等膚淺地看待人生及人際關係。

  沒錯,《西遊記》的特效可以更好一些,但該劇吸引我看的不是特效,而是人性。首先,劇組創作的認真程度是港劇遠遠追不上的,在劇中人物感情與關係的描繪的細膩程度,更是港劇欠奉。思前想後,為何此劇又會遭港網民狠批呢?唉!炒作中港矛盾相信是主因之一,其次是深刻的劇情需要一顆安靜的心去感應。習慣於虛浮和平面思維方式的人,面對需要深層思考的事物,有時只能選擇以不屑一顧來保存一點尊嚴罷了。

Friday, May 02, 2014

群眾力量


  中國的五一長假日剛過,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浙江杭州蕭山湘湖金沙戲水螢飛夜主題活動,游客因螢火蟲數量稀少未達到主辦方所承諾的觀賞效果而引發雙方衝突,上演萬人齊喊退票。景區部分設施被打砸。」從網上圖片所見,打砸景區設施的遊客不分男女,有中年也有青年。類似的情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其他景點,有人批評這是中國人不文明沒修養的表現;而筆者則從中看到喜與憂。

  喜者,這類事例足以證明中國人的「民權」意識極強。這裡所謂的「民權」是指中國人極度自覺維護自身權益,過去有評論認為中國人是順民,描述不甚準確。只要看看中國三千年歷史,那一個朝代不是被人民推翻的呢?早前讀到一篇百餘年前一名駐滿清英國外交官寫的文章,內裡記述了地方官提出增加稅項,受到商戶的抵制和集會抗議,最後逼得官府收回加稅命令。所以,千萬別以為中國人可欺。

  而所憂者,是這種維護自身利益的意識很容易轉化為不理性的衝動。砸景區設施,或機場櫃台時有所聞。這背後反映的是把一己之利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甚至比法律都重要。亦因如此,守法與否在好些人心裡不是公民的義務,純粹是一項利益的對比。

  也許,中國的公民教育應先提倡守法,而不是如一些自由派公知所主張的民權意識。中國社會缺乏的不是對維權認知,而是守法精神。試想,倘不論官民都能守法,許多集體維權事件根本就不會出現。雖然中國自古以來便有王法,但鑽空子找後門更是民族強項。法治社會建設是中國奔向小康的必須條件。


Thursday, May 01, 2014

沉船那刻


  南韓客輪沉沒慘劇死難者的遺體至今仍未全部被尋回,家屬們對於搜索工作進展緩慢表示憤怒。而與此同時,近日間斷有沉船間船艙內的照片傳出,看到這些影像,讓人無比的感慨。畫面中除了看到歪歪斜斜的船艙,鏡頭中好些人在拿著手機看。包括拍下畫面那位,他們當時意識到自己已經在生死關頭嗎?除了用手機留下人生最後一刻,就真的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嗎?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人在飛機旅途時也曾會想到如果那一刻發生意外,應怎麼辦呢?如何把遺言留給家人呢?沒有手機的年代想到要在記者簿上留言;有了手機會想到能打電話便打電話,要不是也留段錄音。有此想法很大原因是人在機上逃生可能性極有限,真的是聽天由命。

  坐船時也曾想到,先要看清楚救生設備在哪裡?自己懂得如何使用嗎?也會在腦裡演習逃生的路線,就是沒有想過要留遺言。因為在船上能逃生的機會比飛機要高得多,遇到意外先不是要想著留言,而應是如何逃生。

  遇事南韓船艙內的學生想到拍照而沒有逃生,猜想原因可能很多。可能是因為服從留在原位指示,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情況嚴重,也許是沒法方逃生,又或船身傾斜度已沒法逃離。然而,遇到什麼事情先掏出手機或ipad等來拍一番,已經成為新一代人類的條件反射動作。不論是美食當前,或是欣賞偶像表演,人們總是有那份醉翁之意,什麼都別說,拍下來再算。


  能把自己當作局外人看世情,是挺瀟洒的;可是只能透過手機鏡頭來體驗人生,活著似乎不屬於自己的生活,能算真的活著嗎?